婴幼儿肛周感染性疾病
一、疾病概述
1、概念:是指0-3岁幼小儿童肛管直肠周围组织间隙或软组织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肛周脓肿,慢性期可表现为肛瘘。国外资料显示,0.5%-4.3%的肛瘘和肛周脓肿患者为儿童,多发生于3个月-3岁以内的男性幼儿。
2、发病原因
1、肠道微生态失调
2、免疫力低下
3、性激素影响
4、发育不全
3、疾病特点
1、多在1岁内患病,男童多见
2、感知较差,起病隐匿
3、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4、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5、短暂记忆,对疼痛不敏感
6、术后一般不留瘢痕
7、瘘管简单且多为低位,好发于3、9点位
二、诊疗现状
1、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
非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脓肿未成熟或无脓,或脓肿切开引流后疮口长期不愈合,或时有脓液流出,症状较轻、病势缓慢、体质较弱或身体有其他病症的患儿。
对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和肛瘘,省非遗冯氏痔漏疗法主张首先采用保守治疗。主要因为婴幼儿先天生理特点决定,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三不足、两有余”(明·万全);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感外邪;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早期肛周脓肿和肛瘘较为局限,病灶较浅,排脓后症状可很快减轻,多数能够通过敷药后自愈。其次,婴幼儿的肛门肌肉没有发育完全,肛门相对很小、组织也嫩,早期手术时,容易导致组织缺损和损伤,引起肛门畸形或功能障碍。再则,对婴幼儿作肛周脓肿和肛瘘手术,一般需要在全麻下手术,对设备和麻醉师的要求高,风险相对高。另外,因婴幼儿较小,术后很难像成人一样配合医生观察和换药,这些有可能会影响术后创面愈合。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敷药和中药坐浴等以加快炎症的消退。通过保守治疗,大部分患儿都能控制病灶的发展,大部分的患儿都能获得临床治愈。
对于采用保守治疗的婴幼儿肛周脓肿和肛瘘患者,如脓肿成熟或有积脓时,仍应及时排脓。排脓可以到医院请医生作切开排脓,火针排脓,也可以在家中由家长用测血糖的弹射针在脓包隆起最高、最薄之处刺破1~2处,然后稍按压其四周以排出脓液。
对于肛周脓肿或肛瘘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对于手术时机,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主张。
排脓后积极采取中医治疗:内治法:初期宜消,成脓期宜托,溃后期宜补(冯氏消痈透毒饮口服)
外治法:熏洗法(冯氏痔漏洗剂外敷)、敷药法、针灸疗法、火针疗法……
手术疗法
脓肿--切开排脓或一次性根治
肛瘘--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
2、手术该不该做?
1、自愈率是多少、不做手术危害有多大至今无人报道
2、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该病自愈率极低,耽误治疗可造成肛门功能严重受损,且影响接种疫苗。
3、术后效果良好
3、怎么做?
0-6个月的患儿--先保守,效果不佳时切开排脓。
①6个月婴儿免疫力差,容易并发其他疾病
②6个月内婴儿病房条件要求较高
③患儿及家属的依从性较差
④麻醉风险高
⑤个人外用经验方(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
6个月-3岁的患儿--首选根治术
①免疫力逐渐增强,可以耐受手术
②肛周感染反复发作,易损伤肛门功能
③发病大部分为低位,手术难度小,治愈率高
④手术复发率低
4、注意事项
1、探查内口需轻柔,防假性瘘管产生
2、修剪创口边缘以通畅引流,避免复发
3、术后换药遵循“由内至外,由深至浅”原则,避免假性愈合。
5、麻醉方式
推荐静脉加骶管麻醉
6、器械选择
美容电刀:精细切割,热损伤区域小
7、术后护理
简化换药流程:清洗(冯氏痔漏洗剂外洗),消毒,涂药
防止过度:频繁换药,过度抗炎,过度换药
三、疫苗接种
1、<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十三--肛周脓肿与预防接种>
①可以接种疫苗
②肛周脓肿患儿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后,易患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PP)。推荐注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2、有些专家认为肛周感染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暂时不宜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