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伤
一、什么是挤压伤?
挤压伤是指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如四肢、躯干)受到外部重物长时间压迫或撞击,导致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等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创伤。其严重程度与压迫的力量大小、持续时间、受压部位密切相关,可能引发局部坏死或全身并发症(如肾损伤、休克等)。
二、常见原因
1. 事故灾难:
①.建筑坍塌(如地震、脚手架倒塌)、交通事故(车辆碾压、撞击)、工业机械故障(如传送带、冲压机挤压)。
②.自然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矿难等导致肢体被重物(石块、泥土、倒塌物)长时间压迫。
2. 日常生活意外:
肢体被门窗、电梯、家具等夹压;儿童被玩具、护栏卡住肢体。
3. 医源性或其他:
长时间固定体位(如手术中肢体受压)、昏迷或醉酒者肢体被自身重量压迫(如“醉酒性肌病”)。
三、病理生理机制
1. 局部损伤:
①.肌肉、血管、神经直接受损,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坏死,释放大量肌红蛋白、钾离子、乳酸等物质。
②.受压部位肿胀,筋膜间隔内压力升高,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可引发“筋膜间隔综合征”)。
2. 全身影响:
①.坏死组织产物入血,引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导致急性肾损伤(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高钾血症(可致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等。
②.大量体液渗出至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发失血性休克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四、主要症状
1. 局部表现:
①.疼痛、肿胀、瘀斑、皮肤青紫或苍白,严重者出现水疱、皮肤破溃、感觉麻木或丧失。
②.肢体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若触及骨折,可有畸形、骨擦音。
2. 全身表现:
①.早期:口渴、乏力、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休克前兆)。
②.典型表现:尿色加深(呈“酱油色”,提示肌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急性肾损伤)。
③.严重者:高热(感染或组织坏死)、意识模糊、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所致)。
五、潜在并发症
1.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最危险的并发症,肌肉坏死释放肌红蛋白,损伤肾小管,导致急性肾损伤(约30%挤压伤患者发生)。
2. 筋膜间隔综合征:肢体肿胀使筋膜腔内压力增高,压迫血管神经,若不及时切开减压,可导致肌肉坏死、肢体残疾。
3. 感染:开放性伤口或坏死组织易引发细菌感染(如蜂窝织炎、败血症),甚至气性坏疽(厌氧菌感染)。
4. 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肌肉坏死释放钾离子)、低钙血症(肌红蛋白结合钙),可危及生命。
5.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感染等诱因导致心、肺、肾等多器官衰竭。
六、急救与处理原则
现场急救(关键步骤)
1. 快速解除压迫:
避免强行拉扯肢体,使用工具(如千斤顶、撬棍)移除重物,注意保护脊柱和患肢。
2. 止血与固定:
开放性伤口用干净敷料压迫止血,避免使用止血带(除非合并大动脉出血);骨折患者用夹板固定患肢,减少活动。
3. 患肢处理:
①.禁止按摩、热敷或冷敷(可能加重组织损伤),保持肢体低于心脏水平(减少毒素吸收)。
②.若肢体已离断,用无菌敷料包裹断肢,低温(冷藏)保存,随患者一同送医。
4. 抗休克与补液:
让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静脉补液(首选生理盐水或平衡液),补充血容量。
医院治疗
①. 清创与减压:
-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切开筋膜减压(筋膜切开术),防止筋膜间隔综合征。
- 开放性伤口需消毒、缝合,必要时抗感染治疗(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抗生素)。
②. 处理横纹肌溶解与肾损伤:
- 大量补液(每日3000~4000ml),碱化尿液(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促进肌红蛋白排出。
- 监测血钾,高钾血症者需紧急降钾(葡萄糖酸钙、胰岛素+葡萄糖等),必要时血液透析。
③. 支持治疗:
- 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营养支持(补充蛋白质、维生素),防治感染。
④. 手术与康复:
- 严重骨折、血管神经损伤者需手术修复;后期可能需植皮、功能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理疗)。
七、预防措施
1. 安全生产:
工业作业时佩戴防护装备(安全帽、手套、防护服),定期检查机械安全;建筑工人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在危险区域停留。
2. 交通安全:
乘车系安全带,避免肢体伸出窗外;骑行时远离大型车辆,防止碰撞碾压。
3. 灾害应对:
地震、塌方等灾害发生时,尽快撤离危险区域,若被掩埋,用衣物护住口鼻,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4. 日常防护:
家长看护儿童,避免肢体被家具、玩具夹压;醉酒或昏迷者定期翻身,防止肢体长时间受压。
八、总结
挤压伤看似“外表不重”,实则可能隐藏严重的肌肉、血管和肾损伤,尤其是长时间压迫后的肢体肿胀、尿色异常需高度警惕。及时解除压迫、早期补液和规范清创是挽救生命和肢体的关键,一旦发生,需立即就医,切勿延误!
挤压伤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根据搜索信息,挤压伤的急救措施可分为现场急救和初步处理原则,具体如下:
一、现场急救核心措施
1. 快速解除压迫,避免二次损伤
①.移除重物:使用工具(如千斤顶、撬棍、剪刀等)小心移开压迫物,避免强行拉扯或拖拽患肢,防止加重肌肉、血管、神经损伤。
②.保护脊柱与患肢:若怀疑合并脊柱损伤(如塌方、高处坠落),移动时需保持身体轴线平直,避免扭曲;患肢避免过度活动,防止骨折端移位或血管断裂。
2. 止血与初步伤口处理
①.压迫止血:对开放性伤口,用干净敷料(如纱布、毛巾、衣物)直接压迫止血,持续按压10~15分钟,避免使用止血带(除非大动脉喷血,且需每30分钟松解一次,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②.禁止随意清创:不自行清理伤口内异物或涂抹药物,以免增加感染风险,保持伤口覆盖即可。
3. 固定患肢,减少活动
①.骨折固定:若患肢畸形、异常活动(怀疑骨折),用夹板、木板或硬纸板固定骨折部位(固定范围需超过上下关节),松紧适宜,避免压迫血管。
②.制动原则:即使无明显骨折,患肢也应限制活动,防止坏死组织释放的毒素加速入血。
4. 断肢处理(如肢体离断)
保存断肢: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布料包裹断肢,装入塑料袋,外围放置冰袋(避免直接接触冰块,防止冻伤),保持低温(4℃左右),随患者一同送医,争取再植时间(黄金时间6~8小时)。
5. 抗休克与维持生命体征
①.体位管理: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下肢抬高15°~20°(休克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异物,必要时吸氧(如有条件)。
②.快速补液: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大量饮水导致呕吐);若已昏迷或休克,立即联系医疗救援,等待期间持续监测脉搏、呼吸。
二、严禁的错误操作
①.忌热敷/冷敷:热敷可能加重局部肿胀和毒素吸收,冷敷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加重缺血,均不利于恢复。
②.忌按摩或活动患肢:避免挤压坏死肌肉,防止肌红蛋白、钾离子等有害物质大量入血,诱发横纹肌溶解或高钾血症。
③.忌随意复位骨折:非专业人员切勿尝试复位畸形肢体,可能导致血管、神经二次损伤。
三、及时送医与后续注意事项
①.紧急就医指征:出现尿色加深(酱油色)、少尿、肢体剧烈肿胀、麻木、皮肤苍白或发绀、意识模糊、心跳加快等,提示可能已发生横纹肌溶解或休克,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
②.就医时携带信息:告知医生压迫时间、受力部位、是否有断肢保存、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如止血方式、固定情况),帮助医生快速评估病情。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