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0号
守护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

4313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四川省 遂宁市 安居区人民医院

罗磊 骨科 主治医师

守护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  

——骨科医生谈骨质疏松的预防与全程管理  

 

 

 

 一、认识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危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约为20.7%,男性为14.4%。骨质疏松性骨折(如髋部、脊柱、腕部骨折)可导致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增加死亡风险,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  

 

高危人群需警惕: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流失)  

 老年男性(雄激素减少)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钙摄入不足人群  

 二、预防先行:构筑骨骼健康防线  

  1. 营养基石:钙与维生素D的黄金组合  

 每日钙摄入:成人需8001000mg,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需10001200mg。  

  推荐食物:牛奶、酸奶、奶酪、深绿色蔬菜(如芥蓝、苋菜)、豆制品、鱼类(如沙丁鱼)。  

 维生素D补充:促进钙吸收,每日需8001000IU。  

  来源:日晒(每日1530分钟)、深海鱼、蛋黄,必要时口服补充剂。  

  1. 运动强骨:给骨骼“良性压力”  

 负重运动:步行、慢跑、跳舞、爬楼梯等刺激骨形成。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  

 平衡训练:太极拳、瑜伽降低跌倒风险,尤其适合老年人。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分次进行。  

  1.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酒精均加速骨流失。  

 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防跌倒措施:居家环境减少障碍物,穿防滑鞋,必要时使用拐杖。  

  1. 早期筛查与监测  

 骨密度检测(DXA):建议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或高危人群提前至50岁后定期检查。  

 关注预警信号:身高缩短超过3cm、驼背、不明原因腰背痛。  

 三、科学治疗:逆转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1. 药物治疗:个体化选择方案  

 基础用药:钙剂+维生素D,为所有患者必需。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一线选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地舒单抗(RANKL抑制剂):皮下注射,适用于不耐受口服药者。  

 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高风险者。  

 其他:雌激素替代疗法(仅限绝经早期女性)、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  

  1. 康复管理:骨折后恢复与功能重建  

 脊柱骨折:卧床休息配合支具保护,逐步进行核心肌群训练。  

 髋部骨折:尽早手术(如内固定、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恢复行走能力。  

 疼痛管理:物理治疗(热敷、低频脉冲)、药物镇痛(非甾体抗炎药)。  

  1. 手术干预:微创技术助力  

 椎体成形术(PVP/PKP):通过骨水泥注入稳定压缩性骨折椎体,快速缓解疼痛。  

 骨折内固定术:针对髋部、腕部等部位骨折,恢复骨骼稳定性。  

 四、全程管理:医患携手,守护骨骼生命周期  

  1. 长期随访:每12年复查骨密度,评估治疗效果。  
  2. 药物依从性:双膦酸盐类需空腹服用并保持直立30分钟,避免食管刺激。  
  3.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克服“恐骨折”焦虑,建立积极治疗信心。  
  4. 家庭与社会支持:普及防跌倒知识,倡导无障碍生活环境。  

五、骨科医生提醒  

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从青少年期积累骨量、中年期维持骨密度到老年期预防骨折,每个阶段都需重视骨骼健康。若已确诊,切勿因无症状而忽视治疗,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骨折风险。  

健康行动清单:  

 每日晒太阳15分钟 + 摄入足量钙与维生素D  

 坚持负重运动,增强肌肉与骨骼  

 65岁以上每年评估跌倒风险  

 骨折后积极康复,避免长期卧床  

 

强健骨骼,乐享人生每一刻!  

 

  

(注:具体用药及治疗方案需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