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骨骼健康,健康生活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骨科问题频繁闯入人们的生活。在公园里,常能看到因骨折康复而蹒跚锻炼的老人;写字楼中,年轻白领们不时揉着酸痛的脖颈和腰背。从老年人极易出现的骨折、饱受关节疼痛折磨,到年轻人因长时间久坐、运动方法错误而引发的脊柱侧弯、肌肉拉伤等状况,骨科疾病的身影无处不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了解骨科相关科普知识,对预防骨科疾病以及妥善应对已出现的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常见疾病大盘点
1.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堪称骨骼健康的 “隐形杀手”,它以骨量逐渐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遭受破坏为显著特征,最终致使骨脆性大幅增加,骨折风险急剧上升,是一种累及全身骨骼的疾病。在老年群体,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当中,骨质疏松症尤为常见。其发病过程极为隐匿,在疾病早期,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到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步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腰背疼痛的症状,且这种疼痛会在活动后加剧。许多老人还会发现自己的身高慢慢变矮,原本挺直的身躯也开始出现驼背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如日常的咳嗽、弯腰取物,甚至仅仅是起身动作稍快,都有可能引发骨折,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极大痛苦。
2.颈椎病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办公等不良习惯,正悄然将颈椎病推向年轻化。颈椎病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处于过度劳损状态,加之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问题,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到压迫,进而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形成临床综合征。
疾病预防小贴士
1.合理饮食
保证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 D 对骨骼健康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牛奶堪称补钙的优质来源,每 100 毫升牛奶中通常含有约 100 - 120 毫克的钙,且其中的钙易于人体吸收。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富含植物蛋白的同时,钙含量也较为可观。鱼虾类食物,不仅肉质鲜美,更是钙的良好载体,像小虾连壳食用,补钙效果更佳。日常饮食中,应确保每天摄入足够量的这些富含钙质的食物。
2.适度运动
坚持规律的运动,是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的有效手段。像散步,这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能让全身骨骼和肌肉得到适度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为骨骼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慢跑则在增强心肺功能的同时,对骨骼产生一定的应力刺激,有助于维持骨量。游泳是一项对关节压力较小的全身性运动,既能锻炼到四肢肌肉,又能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对预防骨科疾病十分有益。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能有效锻炼腰部、腿部肌肉,提高关节的柔韧性。
骨科疾病治疗
1.保守治疗
对于大多数处于早期阶段或症状较轻的骨科疾病,保守治疗通常是首要选择。药物治疗在保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常用药物之一,它能有效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缓解疼痛、减轻肿胀。例如,一些因运动损伤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的患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
物理治疗方法丰富多样,热敷通过温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缓解疼痛。按摩则通过专业手法,放松紧张的肌肉,调整关节位置,减轻关节压力,改善关节功能。牵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脊柱疾病,通过对脊柱进行牵引拉伸,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针灸依据中医经络理论,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止痛、消肿、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2.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手术治疗可能成为必要手段。比如,严重的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通过保守治疗无法实现良好复位,就需要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并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对于一些严重的关节疾病,如膝关节、髋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磨损严重,关节畸形,疼痛剧烈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会将病变的关节面切除,置换为人工关节假体,恢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