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9号
糖尿病中成药的选择

4271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北京市 朝阳区 民航总医院

王燕 中医科 主治医师

糖尿病中成药的选择:中医辨证用药指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消瘅”“脾瘅”等记载。现代医学以控制血糖为核心治疗手段,而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既能辅助降糖,又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选择中成药?本文将从中医辨证分型、推荐中成药、用药误区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为您提供科学指导。  

 

---

 

一、中医如何看待糖尿病?辨证分型是关键

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导致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症状和用药方案不同。  

 

  1. 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

主要表现:  

- 口干舌燥、烦渴多饮  

- 多食易饥、体重下降  

- 尿频量多、尿黄  

- 舌红少津,苔薄黄  

 

病机:阴津亏虚,虚火内扰。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推荐中成药:  

- 消渴丸(含格列本脲,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 玉泉丸(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适合肾阴虚型)  

 

适用人群:早期2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为主要症状者。  

 

---

 

  1.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中期常见)

主要表现:  

- 口渴但不欲多饮  

- 疲乏无力、气短懒言  

- 自汗(白天易出汗)  

- 舌淡红,苔少或薄白  

 

病机:气虚与阴虚并存,津液输布失常。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健脾生津。  

推荐中成药:  

- 参芪降糖颗粒(益气养阴,适合乏力、口干者)  

- 金芪降糖片(清热益气,改善胰岛素抵抗)  

- 生脉饮(气阴双补,适合心悸、气短者)  

 

适用人群:糖尿病病程较长,伴疲劳、易出汗、抵抗力下降者。  

 

---

 

  1. 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晚期或并发症期)

主要表现:  

-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 夜尿频多、水肿  

- 面色苍白或晦暗  

- 舌淡胖,苔白  

 

病机: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治疗原则:温阳滋阴,补肾固本。  

推荐中成药:  

- 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适合畏寒、夜尿多者)  

- 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适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 济生肾气丸(利水消肿,适合糖尿病肾病水肿者)  

 

适用人群:糖尿病合并肾病、周围神经病变、阳痿等并发症者。  

 

---

 

  1. 痰湿内阻型(肥胖型糖尿病多见)

主要表现:  

- 形体肥胖、腹部肥满  

- 口黏腻、痰多  

- 头重昏沉、肢体困重  

- 舌苔厚腻  

 

病机:脾虚湿盛,痰浊阻滞。  

治疗原则:健脾化痰,祛湿降浊。  

推荐中成药:  

- 二陈丸(燥湿化痰,适合痰湿重者)  

- 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改善代谢)  

 

适用人群:肥胖型糖尿病,伴高血脂、脂肪肝者。  

 

---

 

二、糖尿病并发症的中成药选择

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中医可配合中成药调理: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刺痛)

- 血府逐瘀胶囊(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 木丹颗粒(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物模糊)

- 明目地黄丸(滋补肝肾,明目)  

- 复方血栓通胶囊(改善眼底血流)  

 

  1.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水肿)

- 黄葵胶囊(减少蛋白尿)  

- 尿毒清颗粒(辅助肾功能保护)  

 

---

 

三、常见用药误区

  1. “中成药无毒,可以长期随意吃”

   - 部分中成药含西药成分(如消渴丸含格列本脲),滥用可能导致低血糖。  

 

  1. “只吃中药,不吃西药”

   - 中成药不能完全替代降糖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  

 

  1. “别人吃哪种药好,我就跟着吃”

   - 糖尿病需辨证施治,不同证型用药不同,切勿盲目跟风。  

 

  1. “血糖正常就停药”

   - 中成药需长期调理,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糖反弹。  

 

---

 

四、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调养建议

  1. 饮食控制:少食精制糖、高脂食物,多吃粗粮、蔬菜(如苦瓜、山药)。  
  2. 运动疗法: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情绪调节:避免焦虑、抑郁,保持心态平和。  
  4. 定期监测: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  

 

---

 

五、何时需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  

- 空腹血糖长期>7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  

- 出现酮症酸中毒(恶心、呕吐、呼吸深快)  

- 严重并发症(如视力骤降、足部溃烂)  

 

---

 

结语

糖尿病的中成药治疗需辨证论治,不同阶段、不同体质用药不同。合理使用中成药可辅助降糖、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但不可替代正规医学治疗。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生活方式调整,科学控糖,守护健康!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