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防知识:守护生命从日常做起
急诊是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最后防线,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许多急症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以下从日常健康管理、家庭安全防护、急救技能掌握等方面,结合权威建议,梳理急诊预防的核心要点。
一、日常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
- 慢性病规范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避免因病情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卒中、心肌梗死)。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高盐饮食,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变化趋势。
- 健康生活方式
- 饮食:减少高脂、高糖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预防代谢性疾病。
-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肺功能。
- 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引发免疫力下降。
- 环境与过敏防护
春季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激增,易诱发哮喘、荨麻疹等疾病。过敏体质者外出需佩戴口罩,居家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床品。
二、家庭安全防护:消除隐患
- 跌倒与滑倒预防
- 浴室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楼梯边缘加装防滑条,夜间开启感应灯。
- 老人避免穿拖鞋,儿童活动区移除尖锐物品。
- 烧伤/烫伤应对
- 厨房热源远离儿童,热水壶置于高处,燃气使用不离人。
- 热水器温度设定≤50℃,避免烫伤风险。
- 中毒与误食防控
- 药品、清洁剂锁入高处柜子,使用儿童安全锁;避免用饮料瓶分装有毒液体。
- 教育儿童勿触碰药品、化学品,误服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留毒物样本。
三、急救技能掌握:黄金救援时间
- 基础技能学习
- 心肺复苏(CPR):掌握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节奏,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
- 海姆立克急救法:快速解除气道异物梗阻,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人。
- 止血包扎: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必要时使用止血带。
- 应急处理原则
- 急救时优先保护自身安全,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必要时戴手套。
- 拨打120时清晰描述地点、患者症状及已采取的措施,减少无效沟通。
四、特殊人群防护:重点关注
- 儿童
- 避免误吞小物件(如纽扣电池、磁力珠),选择安全围栏防止攀爬。
- 教育识别危险物品(如药品、插座),避免独自接触火源、刀具。
- 老年人
- 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铃,选择防滑拖鞋,定期检查视力与平衡能力。
- 慢性病管理需家属协助,避免漏服药物或自行停药。
五、应急准备:未雨绸缪
- 家庭急救包
包含碘伏、无菌纱布、止血带、体温计、急救手册等,定期检查有效期。
- 紧急联络信息
张贴附近医院地址、急救电话及物业联系方式,确保突发情况时快速响应。
21
- 定期演练
模拟火灾、地震逃生路线,教孩子识别安全出口,提升家庭应急能力。
结语
急诊预防的核心在于“防”与“备”的结合。通过健康管理减少疾病风险,通过安全防护规避意外伤害,通过技能学习把握黄金救援时间,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急诊发生概率。若突发严重症状(如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切勿延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健康无小事,预防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