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5号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杀手

4212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天津市 河西区 柳林医院

王翠兰 全科 主治医师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杀手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显著升高。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自己患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骨质疏松定义为“骨密度(BMD)低于健康年轻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T值≤-2.5)”。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二、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骨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通过骨形成和骨吸收不断更新。在青少年时期,骨形成占优势,骨量逐渐增加;30岁左右达到骨峰值;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骨吸收逐渐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缓慢流失。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激素水平变化

   雌激素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绝经后雌激素骤减,骨流失加速。  

   睾酮下降(老年男性):睾酮能促进成骨细胞功能,老年男性睾酮减少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1. 钙和维生素D缺乏  

   -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长期缺乏会导致骨矿化不足。  

  1. 生活方式因素

   - 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等均会加速骨流失。  

  1. 遗传因素  

   - 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或骨折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5.疾病和药物影响

   - 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导致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的症状  

早期骨质疏松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 身高变矮、驼背: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变形。  
  2. 慢性骨痛:尤其是腰背部疼痛,可能由微小骨折引起。  
  3. 轻微外力下骨折(脆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腕部、髋部和脊柱。  

   - 髋部骨折最为严重,20%的患者在一年内因并发症死亡,50%会遗留残疾。  

四、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1. 骨密度检测(DXA)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得出T值:  

T值≥-1.0:正常  

2.5<T值<-1.0:骨量减少( Osteopenia)  

-T值≤-2.5:骨质疏松  

  1. 其他检查  

X线:可发现骨折,但对早期骨质疏松不敏感。  

血液检查:检测钙、磷、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  

五、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措施

  1. 均衡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  

   钙:成人每日需800-1200mg,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奶酪、豆腐、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D:每日800-1000IU,可通过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或补充剂获取。  

2.规律运动  

   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跳舞)可刺激骨形成。  

  抗阻训练(如举哑铃、深蹲)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  

3.避免不良习惯

   - 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25g)。  

   - 减少咖啡因和高盐饮食,以免加速钙流失。  

  1. 预防跌倒

   - 居家防滑(如浴室铺防滑垫)、穿防滑鞋、改善照明。  

   - 老年人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  

 

(二)药物治疗  

若已确诊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 基础治疗:钙 + 维生素D  

   - 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单独使用不能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  

  1.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抑制破骨细胞,减少骨流失。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  

  地诺单抗(Denosumab):靶向抑制破骨细胞形成。  

 

  1. 促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短期使用可刺激骨形成。  

 

  1. 其他药物  

   -锶盐、维生素K2等也有一定疗效。  

 

、总结

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早筛查、早干预。40岁后应关注骨健康,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通过健康饮食、科学补钙、规律运动和合理用药,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风险,维持骨骼健康。  

 

记住:强健骨骼,是一生的功课!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