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虫蜇伤的急救
之在春夏之交,随着气温的回升和花卉的盛开,蜂类活动频繁,近年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蜱虫也开始活跃起来,人们外出劳作或游玩时遭遇伤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里和大家聊一些急救知识。
一,蜂蛰伤
蜂蛰伤是指被蜂类螫刺后,蜂刺留在人体内并释放出毒液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蜂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肽、酶类、非肽类和脂类等,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和毒性作用。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导致休克和死亡。常用急救措施:气温
- 尽量拔出蜂刺被蜂蛰伤后,首先要尽快拔出留在皮肤内的蜂刺。可用消毒的针头、镊子或指甲轻轻挑出蜂刺,以免毒液继续注入体内。
- 清洗伤口拔出蜂刺后,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以减少毒液的吸收。
3.根据病情确定是否送医被蜂蛰伤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声哑、全身潮红,大片风疹、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或出现小便减少、颜色加深、黄疸等临床表现时,都应立即就医进行抢救治疗。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已经出现了多器官功能损害或休克等严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救治。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在被蜂蛰伤后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二,蜈蚣蜇伤、蝎子蜇伤、蜘蛛蜇伤
节肢动物螫刺时将毒液注入人体而使人受害,毒毛、分泌物、排泄物、脱落的表皮都是异源性蛋白,都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急救措施可参照蜂蛰伤 。
三,蜱虫咬伤
蜱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野外环境中较为常见。近年蜱虫咬伤引发疾病有明显增高趋势,它们通过叮咬宿主吸血为生,不仅会引起局部的皮肤损伤,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疾病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叮咬后,其口器会深深嵌入皮肤中,不易被察觉,且吸血时间较长,有时可达数天之久。被叮咬后,皮肤上会出现水肿性的丘疹或小结节,有时发展为水疱或溃烂,皮损中央可见叮咬的痕迹或淤斑。
急救措施:
1, 保持冷静,切勿强行拔除
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强行用手或其他工具将蜱虫拔除。因为蜱虫的口器可能嵌入皮肤中,强行拔除容易导致口器断裂,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尽量让蜱虫自然脱落,或者使用特定的方法辅助其脱落。可以使用酒精,煤油、 松节油等溶剂滴在蜱虫头部,这些溶剂能刺激蜱虫松开口器,数分钟后蜱虫会自行脱落。但需注意,使用时应避免溶剂接触皮肤过多,以免刺激皮肤。这些方法失败立即送医。
2, 伤口处理
成功去除蜱虫后,应立即用消毒酒精或碘伏清洁伤口及其周围区域,避免感染。如果蜱虫的口器已经断裂并留在皮肤内,应尽快就医,通过局部麻醉手术将其取出。
3,观察症状
处理完伤口后,应密切观察是否有红肿、发热、皮疹等感染迹象。如果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可能是蜱虫传播的疾病所致,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被蜱虫叮咬的经过,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
4,监测病情
被蜱虫叮咬后,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尤其是被叮咬后的前三个星期内,是传染病发病的高峰期。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总之,蜱虫咬伤虽常见但可防可治,正确的急救与处理至关重要。面对蜱虫叮咬,应知道大概10-20%的蜱虫是带毒的,大多数不带毒,危害相对不大,不必过分紧张。预防胜于治疗,通过穿着防护衣物、使用驱虫剂及细致检查身体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蜱虫叮咬风险及及早发现。 了解蜱虫咬伤急救知识,加强预防意识,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
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科:杨军
2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