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骨量的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顾得脆性增高骨折风险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 (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预计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群患骨质疏松的人数将从目前的3.23亿升至15.55亿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已呈高发态势,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发病率最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45%。有研究表示 5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 15%,50 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 36.6%。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多发于老年病人,基础疾病多,常有合并症状,治疗困难;骨折多发于骨量丢失较多部位如椎体及髋部等,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患者卧床制动后,进一步加重骨丢失,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表现:骨质疏松常引起腰背部及髋部的疼痛;身高变矮甚至驼背主要是压缩性骨折引起。
影像学检查:
双能X 线检查为金标准可以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
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可以大致判断患者骨质疏松情况。
CT重建可用于判断患者椎体压缩情况及椎管后壁是否完整有无椎管内占位,还可以判断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情况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核磁共振常用于判断椎体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确定病椎可以发现隐匿性骨折,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骨折意义重大。
全身骨扫描可以帮助排查肿瘤转移引起的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骨折部位复位后得到较为稳定的固定,再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后加强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手术治疗: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部位,胸腰椎多见,骨折主要发生在胸或腰椎移行处,以 T12 最多见,其次为 L1。上位胸椎也可发生,颈椎骨折几乎没有。一般发生在 45 岁以后,以绝经后妇女最多见,60~70 岁发病率最高,此后发病率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主流的治疗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或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强化椎体缓解疼痛让病人早起可以下床活动改善生活质量。再配合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是骨质疏松症骨折最严重并发症。上后患者卧床不起带来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骨折后第 1 年内的死亡率高达 20% ~ 25%,存活者中超过 50% 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推荐无手术禁忌尽早手术治疗,包括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
如无禁忌,建议早期行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手段为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方式有髓内(PFNA、Intertan)和髓外固定,从生物力学角度,髓内固定更具优势。
对于脊柱和髋部骨折,在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基础上,应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尽早坐起和站起,以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髋部骨折术后宜循序渐进地进行关节功能的主动活动和被动运动,尤其是患肢主动活动。
骨质疏松的治疗
1.合理的膳食:我国膳食属于低钙食谱,钙的来源主要依靠谷类及蔬菜,老年人由于牙齿缺失较多,蔬菜、水果、瘦肉不易咀嚼,摄入较少。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应注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2.保持充足的日照及适当的锻炼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提高骨量。
3.研究表明卧床 1 周椎骨矿含量降低 0.9%,当骨矿物质含量减少 30% 时极易发生骨折。因此老年病人因避免长期卧床。
4.积极的手术干预可以改善生活质量避免进一步骨质疏松。
5.配合矿物类制剂如钙剂:推荐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 1000~1200 mg,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 400 mg,因此平均每日钙剂的元素钙补充量为 600~800 mg。
6.骨活化剂如阿法骨化醇0.5-1.0μg/d需长期服用(3-6个月或者更长)。
7.骨吸收抑制剂如鲑鱼降钙素、阿仑膦酸钠、雌二酮等。
8.中药如仙灵骨葆胶囊等补肝肾强筋骨类药物。
总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