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服药时往往会习惯性地用水送服,但你是否留意过饮水的多少、水温的高低以及饮水时间,其实都可能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正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至关重要。
部分药物服用时需要大量饮水。例如,平喘药在服用后会使尿量增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此时大量饮水可以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像服用茶碱或氨茶碱等药物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尿症状,这时候多喝些水,不仅能缓解身体的不适,还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利胆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大量饮水可以冲洗胆道,有助于结石的排出,同时也能减轻胆汁对胆管的刺激。服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时,建议每日饮水1500 - 2000毫升。
而一些药物在服用时,饮水过多反而会降低疗效。比如,止咳糖浆类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在咽喉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症状。如果服药后大量饮水,这层保护膜就会被稀释,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导致止咳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服用止咳糖浆后,短时间内不宜大量饮水。还有一些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如含片,含服后会在口腔局部形成较高浓度的药物环境,以达到杀菌、消炎的目的。如果马上大量饮水,药物浓度会迅速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饮水的水温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大多数药物用温水送服即可。但有些药物对水温有特殊要求,例如,助消化类药物中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水温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像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等药物,就不宜用热水送服,水温最好控制在40℃以下。而含活性菌类的药物,如整肠生等,同样对水温有严格要求,热水会杀死这些有益菌,所以要用凉开水送服。
饮水时间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饭前服药,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肠道,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像一些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饭前服用能更好地促进胃肠蠕动,发挥药效。饭后服药则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像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饭后服用能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还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如驱虫药,空腹时药物能与虫体充分接触,提高驱虫效果。
饮水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服药时,我们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合理控制饮水量、水温以及饮水时间,这样才能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让我们能更安全、有效地用药。
刊载网址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23938704059695651/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1590135395303976/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236487519079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