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1号
防跌倒指南:守护健康,从细节做起

3994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湖北省 十堰市 十堰市中医医院

余涛 骨科 无

防跌倒指南:守护健康,从细节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跌倒看似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它带来的后果却可能十分严重。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最终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可别小瞧了这一摔,它可能导致的损伤多种多样,从较为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到严重的骨折等,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延长住院日期,增加住院费用。因此,重视跌倒问题,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一、跌倒高危人群画像

(一)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骨骼变得脆弱,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大不如前。同时,视力和听力也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发生跌倒。一次看似轻微的跌倒,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后果更为严重。据统计,大于 90%的老年人骨折是由跌倒所致,而髋部骨折发生后一年内死亡率为 15%至 20%,常被称为 “生命中的最后一摔”。此外,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还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二)疾病患者

  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像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可能导致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增加了跌倒的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波动时,可能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而摔倒。
  2.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心慌、手抖、头晕等,此时也极易发生跌倒。而且,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者下肢感觉减退,对地面情况感知不灵敏,走路时容易失去平衡。
  3.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平衡失调等问题。帕金森病患者肢体震颤、行动迟缓,脑卒中患者可能遗留偏瘫等后遗症,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导致跌倒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4. 普外科术后患者:以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为例,在术后恢复期,身体的平衡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如果不慎跌倒,可能导致腹部切口裂开,不仅引起剧烈疼痛,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延缓伤口愈合。而对于患有疝气的患者,跌倒可能使腹内压突然增加,导致疝内容物嵌顿,进一步引发肠梗阻,严重时可造成肠坏死,需要紧急手术。

(三)药物影响人群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属于跌倒高危群体。比如,安眠药会使人产生嗜睡、头晕的症状,导致反应迟钝;降压药若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低血压,使患者突然站立时眼前发黑、站立不稳;抗精神病药同样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嗜睡、头晕、乏力、步态不稳等情况。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人们的身体平衡和反应能力受到影响,跌倒的风险显著上升。

二、全方位预防策略

(一)打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1. 地面处理:家中地面应使用防滑材质,尤其是卫生间、厨房和浴室这些容易湿滑的区域,要铺设防滑垫。如果地面有水渍、油渍溅出,一定要及时擦干。使用地垫和地毯时,要确保其平整并固定在地面上,避免出现褶皱或移动,以免绊倒。
  2. 通道畅通:保持家里的通道,如楼梯、走廊、过道等地方畅通无阻,不要堆放杂物。电线、电话线等不要从通道地面经过,防止被绊倒。房间之间尽量不要设置门槛,若无法避免,应确保门槛高度适中且有明显标识。
  3. 照明优化: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尤其是在夜晚。照明灯的开关应安装在易于触及的地方,方便随时开启。也可以考虑使用声控或感应式开关,这样在夜间起夜时,灯光能自动亮起,减少因光线不足而跌倒的风险。
  4. 家具选择与摆放:家具应采用圆角设计,桌角等尖锐部位要有软性材质的保护,防止碰撞受伤。常用物品要摆放在伸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避免老年人为了取物而过度伸展身体导致失去平衡。床的高度要合适,以老年人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宜,同时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座椅,方便起身时借力。家具布局要简洁,活动区域要留出行走空间,减少障碍物。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 起床 “三部曲”:对于老年人、高血压人群、体弱者及卧床时间较长的人群,起床时遵循 “三部曲” 能有效防止跌倒。第一步,起床前平躺 30 秒,在平卧位的状态下,睁开双眼,凝视天花板或室内其他固定物体,让自己从睡眠状态完全清醒过来,适应从卧位到坐位的体位变化。第二步,坐 30 秒,缓慢坐起,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双眼正视前方,或头颈稍作转动,期间可以适当活动肩颈,进行简单的肩关节练习或踝泵运动,以提神醒脑。第三步,站 30 秒,在坐姿 30 秒后,缓慢起身站在床边,双手可以扶着床边以保持平衡。站立 30 秒钟,期间注意感受自己的身体状态,如有头晕、恶心等不适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
  2. 合理用药与监测:对于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平衡和反应能力药物的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易引起嗜睡、头晕、乏力、步态不稳等情况,建议先协助洗漱、如厕等,上床后再服药,服药后尽量避免离床活动,夜间在床旁或床上使用便器。如果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不可自行随意调整。
  3. 适度锻炼:老年人要避免久坐不动的习惯,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尤其要加强下肢肌肉、关节的锻炼。常见的锻炼方式有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适当加强核心肌肉群的训练。锻炼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保持步态的稳定性和平衡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时间,从而降低跌倒风险。
  4. 穿着合适:选择合适的衣物和鞋子也很重要。衣裤不要太大,以免行走时被绊倒。应穿防滑鞋,鞋子大小要合适,穿着舒适,鞋底要有足够的摩擦力,能在行走时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稳定性。

(三)提升个人安全意识

  1. 了解自身状况: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不要勉强进行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活动。如果身体感到不适或疲劳,应及时休息,避免强行坚持。例如,在身体虚弱或生病时,不要独自进行爬高、搬重物等危险动作。
  2. 借助辅助工具:对于行动不便或平衡能力较差的人,在行走时要借助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使用前要确保辅助工具的安全性,检查其是否稳固、部件有无损坏等。同时,要学会正确使用辅助工具,发挥其最大的辅助作用。
  3. 保持专注:在行走过程中,要保持专注,不要一心多用。不要边走边看手机、看电视或与他人聊天过于投入,以免分散注意力,忽略了路面的情况而导致跌倒。特别是在经过楼梯、门口、有障碍物的地方时,更要集中注意力,小心通过。
  4. 夜间防护:夜间是跌倒的高发时段,因为光线较暗且人体在睡眠状态刚苏醒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如果需要夜间起床,一定要先打开灯,待眼睛适应光线后再缓慢起身行走。可以在床边准备一个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尽量保持卧室到卫生间的通道畅通无阻,减少障碍物。

(四)家人及社会的关怀支持

  1. 家人陪伴与照护:对于家中的老年人、疾病患者等跌倒高危人群,家人要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心。在他们行动时,特别是上下楼梯、外出散步等情况下,尽量有人陪同,以便在出现意外时能及时给予帮助。定期帮助他们检查居住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
  2. 社区宣传与服务: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分发防跌倒手册等形式组织防跌倒的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防跌倒意识。提供相关的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帮助居民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评估跌倒风险。在社区公共区域,如公园、楼道等,安装扶手,改善照明条件,确保地面平整干燥,减少居民在公共区域跌倒的风险。
  3. 公共设施优化:公共场所,如商场、医院、学校等,应合理规划布局,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设施。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对于容易湿滑的区域要设置警示标识,并及时清理水渍。在楼梯、电梯等位置安装扶手,方便人们行走时借力。同时,公共交通工具在停靠时要平稳,上下车时要给予乘客足够的时间,确保安全。

跌倒虽然看似不可避免,但通过我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是可以有效预防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跌倒问题,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