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出血性疾病科普
妇科出血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激素失调、生殖器官病变、妊娠相关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异常的阴道出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需引起重视。以下从常见类型、症状、原因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什么是妇科出血性疾病?
指非正常月经周期的阴道出血,包括:
时间异常:月经周期紊乱(提前、推迟)、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尽。
血量异常:出血量过多(如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或过少。
非经期出血:如性交后出血、绝经后出血等。
二、常见类型及病因
- 异常子宫出血(AUB)
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女性:多因激素失调导致无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育龄期女性:需排除妊娠相关出血(如流产、宫外孕)。
- 器质性疾病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子宫腺肌症:常伴严重痛经。
宫颈病变:如宫颈炎、宫颈息肉,或宫颈癌前病变(接触性出血常见)。
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绝经后出血需高度警惕。
- 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导致异常出血。
- 妊娠相关出血
流产、宫外孕、葡萄胎或前置胎盘等,可能危及生命,需紧急就医。
三、需要警惕的症状
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1)单次出血量极大(如1-2小时浸透多片卫生巾)。
2)出血伴头晕、乏力、晕厥(提示贫血或休克)。
3)下腹剧痛、发热或阴道排出组织物(可能为宫外孕或感染)。
4)绝经后任何出血:需排查子宫内膜癌、宫颈癌。
四、诊断方法
- 基础检查:血常规(看是否贫血)、凝血功能、性激素六项、HCG(排除妊娠)。
- 影像学检查:B超(查看子宫内膜厚度、肌瘤或息肉)、必要时MRI。
- 内镜检查:宫腔镜(直视宫腔病变)、阴道镜(检查宫颈)。
- 病理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宫颈TCT/HPV筛查。
五、治疗原则
药物:
止血药(如氨甲环酸)、激素类药物(短效避孕药调整周期)。
贫血者需补铁或输血。
手术:
宫腔镜切除息肉/肌瘤、子宫内膜消融术。
严重者可能需子宫切除术。
病因治疗:
宫颈癌前病变需锥切术,癌症需放化疗;宫外孕需手术或药物保守治疗。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
- 定期妇科检查:
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做宫颈癌筛查(TCT+HPV)。
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尤其绝经后女性)。
- 调节生活方式:
避免过度节食、长期熬夜(易致内分泌紊乱)。
经期避免剧烈运动。
- 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红肉、菠菜),预防贫血。
- 疫苗防护:
接种HPV疫苗,降低宫颈癌风险。
七、重要提醒
勿自行滥用止血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记录出血情况:包括周期、经量、伴随症状,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
心理调节:长期出血易引发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妇科出血性疾病种类繁多,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若出现异常出血,请及时至正规医院妇科就诊,切勿因忽视或羞于就医而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