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8号
子宫肌瘤

3861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妇科

四川省 成都市 简阳市中医医院

谢光丽 外科 医生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以下是系统化的疾病解析与管理建议:

 

一、疾病概述

性质:良性肿瘤,恶变率极低(<0.5%)。  

发病率:约20%-40%育龄女性存在肌瘤,5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达70%。  

分类(按生长位置):  

 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突出,可能压迫膀胱或直肠。  

  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最常见)。  

  黏膜下肌瘤:突向宫腔,易引起月经异常。  

  宫颈肌瘤:位于宫颈部,可能影响分娩。

二、典型症状

  1. 常见症状

月经异常:  

  经量增多(需频繁更换卫生巾)、经期延长(>7天)。  

  不规则出血(黏膜下肌瘤多见)。  

压迫症状:  

  尿频、排尿困难(压迫膀胱)。  

  便秘、下腹坠胀(压迫直肠)。  

疼痛:  

  下腹隐痛、性交痛(肌瘤扭转或变性时剧痛)。  

  继发性痛经(合并腺肌病时)。  

生育影响:  

  不孕(占不孕症患者的5%-10%)。  

  流产、早产或胎位异常(妊娠期肌瘤增大)。  

  1. 无症状肌瘤  

约30%-50%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三、病因与高危因素

激素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肌瘤生长(绝经后萎缩)。  

遗传倾向:约40%患者有家族史,与MED12、HMGA2基因突变相关。  

高危人群:  

  黑人女性(发病率是白人女性的2-3倍)。  

  初潮早(<10岁)、未生育、肥胖(BMI>30)、高血压。  

四、诊断方法

  1. 基础检查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质地硬。  

超声(首选):  

  经阴道超声:明确肌瘤数量、位置及血流信号。  

  三维超声:评估黏膜下肌瘤突入宫腔程度。  

  1. 进阶检查  

MRI:精准区分肌瘤与腺肌病,指导手术方案。  

宫腔镜:直接观察黏膜下肌瘤形态,可同步活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评估贫血)、性激素水平(LH、FSH、E2)。  

五、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观察随访:每6-12个月超声监测肌瘤大小。  

药物治疗:  

  GnRH激动剂(如亮丙瑞林):缩小肌瘤(疗程≤6个月),用于术前准备。  

  口服避孕药:控制月经量,不缩小肌瘤。  

  选择性孕激素受体调节剂(如乌利司他):减少出血,缩小肌瘤体积。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  

  1. 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阻断肌瘤血供使其坏死,保留子宫(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者)。  

聚焦超声消融(HIFU):无创热消融,适合单个肌瘤(直径<10cm)。  

  1. 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  

  宫腔镜(黏膜下肌瘤)、腹腔镜(浆膜下/肌壁间肌瘤)。  

   复发率约15%-30%(术后需避孕6-12个月)。  

子宫切除术:  

  适应症:肌瘤多发、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  

  术式: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切除(保留宫颈)。  

六、特殊人群管理

  1.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风险:流产、早产、胎盘早剥(肌瘤位置影响胎盘者)。  

处理原则:  

  妊娠期避免手术(除非肌瘤变性引起急腹症)。  

  分娩方式根据肌瘤位置决定(如宫颈肌瘤需剖宫产)。  

  1. 围绝经期女性

策略:优先保守治疗(绝经后肌瘤多萎缩)。  

若出血严重,可考虑子宫内膜消融术或子宫切除。  

七、预防与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脂肪组织促进雌激素合成)。  

  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蔬菜、豆类(植物雌激素调节)。  

避免外源性雌激素:慎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  

定期妇科检查:尤其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

 

八、何时需就医?  

月经量骤增导致贫血(乏力、头晕)。  

突发下腹剧痛(警惕肌瘤蒂扭转或红色变性)。  

计划妊娠前发现黏膜下肌瘤(建议先行宫腔镜切除)。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