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1号
中医基础知识科普

451

当前排名

4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湖北省 黄冈市 蕲春县人民医院

汪哲煜 中医科 医师

中医药基本知识、养生保健与合理用药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独特,临床经验丰富。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取决于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1. 中医药理论体系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金、木、水、火、土)则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药物作用。

脏腑经络理论: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气血津液: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则滋润全身。

病因病机:疾病的发生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因素相关。

  1. 中药的分类与作用

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按功效可分为:

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用于外感表证。

清热药(如黄连、金银花):用于热证。

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用于虚证。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用于血瘀证。

祛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用于湿邪致病。

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即主药(君)、辅药(臣)、佐助药(佐)、引经药(使),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

中医药养生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理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等。

  1. 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养生饮食应遵循:因时制宜:春季宜养肝(多吃绿叶蔬菜),夏季宜清热(如绿豆、西瓜),秋季宜润肺(如梨、百合),冬季宜温补(如羊肉、枸杞)。因人制宜:体质偏热者宜食凉性食物(如苦瓜、冬瓜),体质偏寒者宜食温性食物(如生姜、红枣)。饮食有节:避免过饥过饱,少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1. 运动养生

中医提倡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如:

太极拳: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八段锦:舒展筋骨,调节脏腑功能。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1. 情志养生

情绪对健康影响极大,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愤怒易致肝气郁结。喜伤心:过度兴奋可能影响心神。思伤脾:过度思虑可致消化不良。忧伤肺:长期悲伤易致气机不畅。恐伤肾:过度恐惧可能影响肾气。因此,保持心态平和、乐观豁达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1. 作息养生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提倡:

早睡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以养肝血,早晨适当运动以升发阳气。

午休养心:中午小憩可缓解疲劳,增强心脏功能。

三、合理用药

中药虽为天然药物,但使用不当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辨证施治

不同体质、不同证型需选用不同药物,如:

风寒感冒: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

风热感冒:可用金银花、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气虚者:宜用人参、黄芪补气。

血虚者:宜用当归、熟地黄补血。

  1. 剂量与疗程

避免过量:如人参大补元气,但过量可能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如失眠、血压升高)。

避免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如何首乌、雷公藤)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肝肾功能。

  1.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等,合用可能增加毒性。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人参畏五灵脂等,合用可能降低药效。

  1.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禁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以免导致流产。

儿童:应减少剂量,避免使用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朱砂、雄黄)。

老年人:肝肾功能较弱,应慎用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

四、药物禁忌

  1. 常见中药禁忌

何首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附子、乌头:需久煎去毒,生用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心律失常、麻木)。

朱砂(含汞)、雄黄(含砷):长期使用可能蓄积中毒。

  1. 中西药相互作用

中药+西药:如银杏叶制剂与阿司匹林同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甘草与降压药同用可能减弱降压效果。

中药+酒精:如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1. 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某些中药(如虫类药、花粉类药)过敏,使用前应做皮试或从小剂量开始。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理论体系独特,养生方法丰富,合理用药至关重要。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注意药物禁忌,避免滥用。养生方面,应结合饮食、运动、情志调节,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健康状态。只有科学认识中医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防病治病的作用。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