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的分类与潜在风险
副主任医师:伍爽朗
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不可能癌变),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常见黏膜细胞过度增生,常见于胃和结肠,极少恶变。肿瘤性息肉(可能癌变),如腺瘤性息肉: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5-10年可能发展为癌),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高达30%-50%。
常见症状因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多数息肉较小且生长缓慢,可能长期无异常(常体检偶然发现)。肠道息肉表现为便血(鲜红或暗红色)、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非经期出血。鼻息肉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弱,打喷嚏。胆囊息肉表现为右上腹隐痛,合并胆囊炎时可能发热。
通过内镜检查:胃肠镜,直接观察消化道息肉并取活检。宫腔镜检查子宫内息肉。通过影像学检查:超声适用于胆囊、子宫内膜息肉。CT/MRI可辅助判断息肉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检查完后可病理活检,确诊息肉性质(是否癌变)的金标准。
息肉治疗方式通常取决于类型与风险,如内镜下切除只适用于直径<2cm的息肉,通过胃肠镜、宫腔镜微创切除(如电切术、冷圈套术)。而外科手术切除需(如胆囊息肉>1cm)。良性小息肉若无症状随访观察即可,建议定期复查(如胆囊息肉<1cm每6-12个月超声监测)
健康生活进行预防和日常管理,多食高纤维(蔬菜、全谷物)、低脂低盐,戒烟限酒等。还可通过控制慢性炎症,如及时治疗胃炎、肠炎等疾病。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建议年龄>40岁、有息肉或肠癌家族史、长期便秘或腹泻者。筛查方法为结肠镜(建议每5-10年一次,具体遵医嘱)。
息肉是常见但需警惕的病变,正确应对策略,早发现:定期体检(尤其胃肠镜筛查)。早切除:高危息肉及时处理。勤随访,术后按医嘱复查,预防复发或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