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无声的骨骼危机
骨质疏松以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弱性增加和易骨折。早期无症状,骨折后致残率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一、病因与风险因素
1、原发性骨质疏松
- Ⅰ型(绝经后):雌激素骤降加速骨流失,50岁以上女性高发。
- Ⅱ型(老年性):年龄增长导致骨形成减缓,70岁以上人群常见。
2、继发性骨质疏松
- 疾病诱发:甲亢、糖尿病、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
3、风险因素
- 不可控:
年龄>50岁、女性(绝经后风险陡增)、白种人或亚洲人种、骨质疏松家族史。
- 可控:
低钙饮食、维生素D缺乏、久坐不动、吸烟/酗酒、BMI<18.5(体重过低)。
- 二. 临床表现
1、早期:无症状,偶在骨密度检测时发现。
2、进展期:
- 持续性腰背痛:久站、弯腰时加剧,常因椎体微骨折引起。
- 身高缩短与驼背:累计椎体压缩可致身高减少3-6cm
- 脆性骨折:低能量创伤(如跌倒)引发腕部、髋部或脊柱骨折。
- 三. 诊断与评估
1、核心检查
- 双能X线吸收法(DXA):
T值标准:≥-1(正常),-2.5~-1(骨量减少),≤-2.5(骨质疏松)。
Z值:与同龄人比较,排除继发性因素。
X线/CT:发现椎体骨折或变形。
2、辅助检查
- 血液检测:钙磷水平、甲状腺功能、性激素、骨代谢标志物(如β-CTX、P1NP)。
四、综合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 抗骨吸收药:
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口服每周1次,注意空腹服用并保持直立30分钟。
狄诺塞麦(地诺单抗):皮下注射半年1次,需长期补钙。
- 促骨形成药:
特立帕肽(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每日皮下注射,疗程≤2年。
罗莫单抗:双重机制(抑制骨吸收+促进形成),适用于极高危患者。
2、营养与运动
- 钙与维生素D:
钙剂:元素钙1000-1200mg/日(分次服用),餐后吸收更佳。
维生素D:800-1000 IU/日,血清25(OH)D应>30ng/mL。
- 运动处方:
负重运动(快走、跳舞)每周5次,每次30分钟。
抗阻训练(弹力带、举重)每周2-3次,增强核心肌群。
3、防跌倒措施
- 居家:浴室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夜间照明充足。
- 外出:避免冰雪路面行走,选择防滑鞋具。
五、预防:从青年到老年的全周期管理
1、青年期(<30岁):通过高钙饮食+负重运动最大化峰值骨量。
2、中年期(40岁+):筛查风险因素,绝经女性评估激素替代治疗利弊。
3、老年期(65岁+):
- 每年身高测量(降低≥2cm需警惕椎体骨折)。
- 定期骨密度检查(女性≥65岁、男性≥70岁为筛查起点)。
六.、何时需就医?
1、出现无法解释的骨痛、身高缩短或轻微碰撞后骨折。
2、长期服用泼尼松(>5mg/日,持续≥3个月)或存在慢性疾病者。
七、总结:骨质疏松早期预防和干预是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以下建议可参考,但治疗需个体化,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
- 营养奠基:终身保证钙/D摄入,每日300ml牛奶+30分钟日照。
- 运动强骨:结合负重、抗阻、平衡训练,提升骨骼韧性。
- 药物护航:高危人群规范用药,定期监测骨密度与副作用。
- 环境安全:6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跌倒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