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报/2024 年/8 月/13 日/第 B03 版科普
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药物选择
武汉市第三医院药学部 汤舒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经常以共病形式存在于同一个体中。“三高”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逐年激增,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极大负担,可见,遏制“三高”刻不容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议低盐、低糖、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增强体育锻炼,控制和降低体重指数(BMI)及腰围(WC)至正常水平是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必要和有效的方法。若改善生活方式无法缓解时,需要积极地进行药物治疗,可考虑选择合适的降压药、降糖药以及调脂药物联合治疗。
一、“三高”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
1.降压药物:ACEI、ARB、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2.降糖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SGLT2i、磺脲类、格列奈类、 GLP-1 受体激动剂、DPP-4i、胰岛素。
3.调脂药物:他汀类、依折麦布、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烟酸类、普罗布考、胆酸螯合剂、PCSK9 抑制剂。
4.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吲哚布芬。
5.固定复方制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等。
二、“三高”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1.降压药物与他汀相互作用:两种最常见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是由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和 P-gp(渗透性糖蛋白)介导的相互作用。联用时需考虑调整他汀类药物用量或替换为其他调脂药物,并加强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
2.降糖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相互作用:当β-受体阻滞剂与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时,应考虑血糖的上升;当β-受体阻滞剂与胰岛素联用时,需警惕低血糖症状等。
三、“三高”患者的中医药治疗
成人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年版)指出,中医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证,痰湿内蕴证,痰瘀互结证。
1.肝胃郁热证。肝主疏泄,胃主受盛食物与和降气机,二者皆与气机升降关系紧密,肝气得疏则胃气可降。肝郁而脾胃受累,体内水谷精微不得四散,清阳不升,浊阴逆乱即成肝胃郁热证。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来,即血糖、血脂、嘌呤代谢异常,膏浊之势已成。症状为口干苦、多饮多食、急躁易怒等。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若胸胁痛剧者,加炒川楝子、醋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若两目昏花者,加枸杞子、菊花以清肝明目;若大便燥结甚者,加大黄、枳实以泄热通便。
2.痰湿内蕴证。《素问·宣明五气》言:“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咸入肾”,过咸可损肾之阴阳,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头目晕眩;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阳不足日久则脾阳亦亏,脾阳气不足则运化不利,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停于脾,终可为痰湿所困。症状为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甚或酸痛,困倦思睡,面色晦暗。方药: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若心神不宁见虚烦不眠较重者,加炒酸枣仁、制远志、石菖蒲化痰宁心安神;心热内烦者,加黄连、栀子、淡豆豉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痰湿闭阻者,加瓜蒌、薤白以化痰利湿。
3.痰瘀互结证。以血液、津液留滞为主要表现,其病机是痰滞经络引起痰瘀互阻、血行瘀滞、气机不畅,从而引起胸闷胸痛、心悸、皮肤粗糙等症状。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中医综合调理可缓解部分“三高”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相关信息:
1.国家新闻出版署链接:https://www.nppa.gov.cn/data/bzqk/202311/t20231120_816947.html
2.知网收录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wUXT8w3WHHqTHhONbgKHMtVW0-3rJ-GoOPWMfVC7nePsr2gU7TlkCtezmG94HrJ9M3w4I1JaKfQ7eZzWad-XOnyy7eDgnVtgPrp3iY-zZASjgaJz8Fmmx2UKlfr2puFF5-QioTh5XtWd2pOiyXG9WvOZ30jXUF2cO2oIovHFwpM=&uniplatform=NZKPT
3.官网收录链接http://epaper.sxkjbs.com/epaper/epaperid-151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