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防治的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肺结核?
- 定义
肺结核(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肺结核),也可累及其他器官(如骨结核、肾结核等)。
- 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是主要传播方式。
-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老年人及儿童风险较高。
二、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典型症状:持续咳嗽超过2周、咳痰(可能带血)、低热(午后明显)、夜间盗汗、胸痛、乏力、体重下降。
注意事项:早期症状类似感冒,易被忽视,延误治疗可能加重病情或传染他人。
三、如何预防肺结核?
- 接种疫苗
卡介苗(BCG):新生儿出生后需接种,可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 个人防护
-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遮挡,事后洗手。
- 不随地吐痰,痰液用纸巾包裹后焚烧或消毒处理。
- 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医院、公交)佩戴口罩。
- 增强免疫力
-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
-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 环境卫生
-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避免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患者需隔离治疗至无传染性。
四、怀疑感染怎么办?
- 及时就医
- 出现疑似症状时,立即到定点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筛查(如痰涂片、胸部X光)。
- 免费政策
- 我国为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药物和部分检查项目(具体政策咨询当地疾控中心)。
五、规范治疗是关键
- 全程服药:按医嘱坚持6-8个月治疗,不可擅自停药,避免耐药性结核(治疗难度大、费用高)。
-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监测药物副作用。
- 家庭防护:患者佩戴口罩,单独使用餐具,居住环境通风消毒。
六、常见误区澄清
- ❌ 误区1:“肺结核是绝症”
✅ 真相:普通肺结核治愈率超过90%,但需规范治疗。
- ❌ 误区2:“症状消失就能停药”
✅ 真相: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 ❌ 误区3:“肺结核会遗传”
✅ 真相:肺结核是传染病,非遗传病,但家庭成员需做好防护。
七、社会责任
- 患者应主动告知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
- 公众不歧视患者,鼓励其坚持治疗。
- 发现社区或学校聚集性病例,及时报告疾控部门。
八、获取帮助
- 各地疾控中心、定点医院提供免费咨询和筛查服务。
总结:肺结核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提高防护意识,共建无“核”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