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科普
定义与概述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受到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退变,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突出,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不良姿势:长期低头看手机、电脑,伏案工作,以及不正确的睡眠姿势等,会使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度前屈的姿势,导致颈椎间盘承受较大压力,颈部肌肉疲劳,加速颈椎退变。
·颈部损伤:头颈部的外伤,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跌倒等,可能直接损伤颈椎,破坏颈椎的稳定性,引发颈椎病。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需要颈部频繁活动或保持同一姿势的工作,如教师、会计、流水线工人等,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劳损,进而发展为颈椎病。
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可向上肢放射,手指麻木、无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肢肌肉萎缩。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较为严重,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上肢麻木、精细动作障碍,严重者可能导致大小便失禁、瘫痪。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恶心,甚至眩晕、猝倒。这些症状通常在颈部活动时加重,尤其是突然转头或颈部后伸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如眼部胀痛、干涩、视力减退,耳鸣、听力下降,心悸、胸闷、心律失常,以及肢体发凉、发麻等。
诊断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过程、既往病史、职业、生活习惯等,以初步了解病情。
·体格检查:包括颈部的触诊、活动度检查,以及上肢的感觉、运动、反射等神经系统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受压或损伤的体征。
·影像学检查:颈椎 X 线片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情况;颈椎 CT 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对于发现骨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有重要意义;颈椎磁共振成像(MRI)则可以清楚地显示颈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手段。
治疗
·保守治疗
o休息:避免颈部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休息可减轻颈部肌肉的负担,缓解疼痛。
o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理疗等。热敷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颈部肌肉,减轻疼痛;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理疗如电疗、超声波治疗等也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o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用于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的患者,还可使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出现进行性脊髓受压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减压术等,目的是解除神经、血管等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
预防
·保持正确姿势: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眼睛平视电脑屏幕,肩部放松,腰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或低头过久。睡觉时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枕头高度一般以自己的一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加强颈部锻炼:适当进行颈部的伸展运动,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动作,可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提高颈椎的稳定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幅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避免颈部损伤:在进行体育运动或日常活动时,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外力撞击。乘坐汽车时,系好安全带,防止急刹车时颈部受伤。
·定期体检:对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或颈部容易劳损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颈椎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颈椎病变,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