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3号
好好的肾脏,为什么会长结石?

174

当前排名

166

当前票数

11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河南省 开封市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曹松强 泌尿外科 主治医师

好好的肾脏,为什么会长结石?

 

凌晨3点,一位中年男性蜷缩着冲进急诊室,面色苍白、冷汗直冒,他的右手死死抵住右侧腰腹部,声音颤抖着说:"医生,我肾结石又发作了…"。这样的场景在泌尿外科几乎每天上演。据统计,我国成年人肾结石患病率高达5.8%,相当于每17人中就有1名结石患者。更值得警惕的是,约50%的患者在5年内会再次形成结石。这个"沉默的石头"不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源性脓毒血症。究竟是什么让原本清澈的尿液"孕育"出这些坚硬的结晶?今天我们将揭开肾结石形成的神秘面纱。

 

一、尿液里的"沙子"如何变成"石头"

肾结石的形成跟滚雪球差不多。当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浓度超过溶解度时(医学上称为"过饱和状态"),部分晶体慢慢生长和聚集,最后变成较大的颗粒物,最后颗粒物的体积越变越大,从而形成结石。特别在脱水、大量出汗后,尿液浓缩会显著加速这个过程。

所以,结石的本体其实不是石头,而是晶体和各种有机基质的结合体,根据成分可将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其中,大约80%的肾结石都为草酸钙结石。

 

 

二、揪出"造石元凶"—肾结石的形成因素

肾结石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肾结石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相关疾病和职业均可影响结石的形成。

 

1.外在因素

(1)自然环境:

气候比较干热的地方结石发病率较高,如我国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发病率明显升高。这可能是因为气温升高后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较多,尿液浓缩后引起尿液内矿物析出形成基质,最终形成结石。

肾绞痛在夏季发作更频繁,可能与夏季天气炎热有关,也可能与人们在夏季食用大量蔬菜引起尿液中草酸盐的增多有关。

 

2.内在因素

(1)代谢紊乱:身体里的"化学失衡"

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特发性高钙尿症、痛风、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而相关疾病导致结石高发的原因则是因这些疾病导致的高草酸尿症、高钙尿症、高尿酸尿症、低枸橼酸尿症。比如:钙代谢异常导致高钙尿症(24小时尿钙>4mg/kg),约占结石成因的30%40%,常见于甲亢、维生素D过量或特发性高钙尿症。另外痛风患者尿酸排泄增加,不仅形成尿酸结石,还会促进草酸钙结晶。

 

(2)饮食与生活习惯:舌尖上的"催化剂"

a)高盐饮食: 每增加100mmol/d的钠摄入,尿钙排泄量增加25mg

b动物蛋白过量:可引起尿饮食可导致尿液中钙和尿酸的含量增加以及枸橼酸盐的减少;相比之下,摄入同样含量的植物蛋白,肾结石的患病风险会小很多。

c高糖饮食:蔗糖摄入过高也可能增加尿钙的水平,原因可能是由于糖促进了肠道内钙和草酸的吸收,使尿钙排泄增加。

d饮水不足: 日均饮水量<1500ml的人群,结石发生率是充足饮水者的2.3倍。

 

 

(3)解剖异常:尿路的"先天缺陷"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马蹄肾、髓质海绵肾等结构异常,如同河道中的"淤堵点",显著增加结石滞留风险。研究发现,约15%的复发性结石患者存在未被发现的尿路畸形。

 

(4)药物与疾病:被忽视的"推手"

长期使用头孢曲松、袢利尿剂(如呋塞米)、过量补钙(>2000mg/d)、磺胺类药物等都会改变尿液成分。此外,炎症性肠病、肥胖(BMI>30)患者结石风险增加40%-60%。

 

三、结石科学预防的五大策略

1.饮水利尿:"冲刷系统"每日必修

建议保证24小时尿量>2000ml(相当于每天饮水2500-3000ml),尿液颜色应接近透明琥珀色。另外建议饮用含枸椽酸或碳酸氢钠的苏打水、水果和果汁等,可发挥预防结石作用。

 

  1. 饮食调控:给尿液"减负"

控制钙剂的摄入,建议每日1000-1200mg钙(相当于300ml牛奶+50g豆腐)可结合肠道草酸,降低尿草酸浓度。草酸类食物的预处理,对于菠菜、苋菜等高草酸食物焯水1分钟可去除40%60%草酸,坚果类建议烘烤后食用。同时严格限盐控高动物蛋白,建议每日盐摄入<5g,动物蛋白控制在0.8-1.0g/kg,可用植物蛋白替代1/3。

 

3.代谢干预:精准"化学调控"

对于高钙尿症患者,在服用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联合枸橼酸钾,可使复发率降低50%。感染性结石的患者,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并持续酸化尿液(pH<5.8)。

 

4.生活方式重塑:远离"结石温床"

建议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小结石排出,减少晶体滞留。同时进行体重管理将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5.定期监测:建立"结石档案"

建议结石高危人群每6-12个月进行:

1)尿液分析(关注pH值、结晶类型)

2)24小时尿液成石物质检测

3)泌尿系B超或低剂量CT筛查

 

肾结石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可防可控的代谢性疾病。就像保养爱车需要定期更换机油,预防结石也需要持续的科学管理。当您端起水杯时,当您选择低盐餐食时,当您坚持定期体检时,都是在为肾脏筑起坚实的保护屏障。记住:清澈的尿液,才是肾脏最好的"护城河"。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