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易骨折,如何科学应对“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骨外科 曾明星
1.“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定义
我国每年的髋部骨折新发病例超过100万,而且还在逐年增加。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巨大,约有35%的髋部骨折幸存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 的患者需长期家庭护理,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10%~20%,1年死亡率高达20%~30% 。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医学界把65岁以上的老人发生的髋部骨折被冠以“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2.老年人容易发生髋部骨折的原因
随着人口和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逐渐上升。一方面老人活动能力有所下降,行动缓慢,走路不稳,户外活动少,在生活上需要依赖他人,但又不喜欢麻烦他人,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等问题,因此可能导致其摔倒受伤。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耐受差,基础疾病多,骨量丢失逐渐增多,导致骨骼强度降低,且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从而使其摔倒后更易发骨折。
3.髋部骨折的定义
一般来说,如果老年人跌倒或受伤以后,出现髋部的肿痛或伴有活动受限,就很有可能发生了髋部骨折,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髋部骨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股骨颈骨折,另外一种是股骨粗隆骨折。
4.哪些老年人更易发生髋部骨折?
1、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
2、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3、视力下降、白内障的老年人;
4、血压、血糖异常的老年人;
5、使用降压降糖、镇静等特殊药物的老年人。
5.髋部骨折的危害
1.疼痛和不适:髋部骨折通常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和不适,疼痛可能会持续并加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
2.活动受限:髋部骨折会导致髋关节功能受损,老人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站立或进行其他日常活动。
3.骨折不愈合:如果髋部骨折不及时治疗,骨折可能会出现不愈合或愈合不良的情况,这可能导致骨折线不稳定,增加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4.感染风险增加:髋部骨折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感染可能会延长康复时间,并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5.血栓形成:长时间卧床不动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如果血栓脱落并进入肺部,可能会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6.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导致功能障碍: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髋关节功能受损,患侧肌肉的萎缩和力量减退,老人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站立或进行其他日常活动。
7.心肺功能下降:长时间卧床不动可能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老人可能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
8.泌尿系感染:卧床后尿液排出麻烦,不少老人为了少上厕所减少饮水量,排尿少容易引发泌尿系感染。
9.皮肤损伤:长期卧床,翻身不到位,还会导致压力性损伤,就是我们常说的压疮、烂屁股等,一旦出现,是非常难以愈合的。
6.如何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
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骨量下降,骨质流失,骨头脆性增加,髋部骨折与年龄和骨质疏松程度成正比。食用富含钙、钾等微量元素、维生素D、低盐低脂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定期到医院测定骨密度,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2、保护视力很多老年人有老花眼、近视眼或是白内障,应尽早去医院检查一下视力好不好,因为视力不好,非常容易引起跌倒。
3、检测控制血糖血压高血糖、低血糖、高血压、低血压也是跌倒的重要原因,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老年人要予以重视或由专人陪同,以防止跌倒。
4、生活环境家里杂物不要乱放,尤其是过道,尽量宽敞整洁,尽量不要铺地毯,因为地毯是滑动的,容易引起滑倒;厕所和厨房也是老年人易发生跌倒的地方,所以需要随时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同时厕所需要安装扶手,方便老年人便后起身;老年人的座椅也不能太矮,因为老人不容易起来,而且容易摔倒;安装地灯或壁灯,方便起夜的老人;尽量不走楼梯,如有楼道,最好安装扶手。5、良好的睡眠许多老年人睡眠不好,往往睡觉之前需要服用安眠药,有时候早上或者半夜起来上厕所仍然是迷迷糊糊的,容易发生跌倒。应该在完全清醒以后再起来,头不晕,身体能站稳后,手扶着墙行走。
5、合适的鞋子鞋码要适合,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最好是穿防滑的、轻便的、不用系鞋带的鞋子。
6、外出天气下雨天或者下雪天,老年人尽量不要出门,因为路滑增加了跌倒的风险。也不要去加入人潮涌动的人群。
7、使用拐杖外出行走时一定要记着使用拐杖或者助行器,因为它可以帮助增加我们的稳定性,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一歇再出发。
9、合理锻炼老年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可有效避免跌倒的发生。从而减少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
7.老人跌倒后怀疑髋部骨折,如何科学处理
老人在跌倒之后,我们要观察老人神志、呼吸和心跳,在确保无碍时建议拨打120就近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髋部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摔不起,是灾难性的创伤,它既是身体的创伤也是老人脆弱心理的创伤。髋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死考验。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