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防治:从预防到科学治疗
引言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及滑膜炎症,导致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KOA患病率高达50%,其中女性多于男性。作为骨科医生,我经常接诊因膝关节疼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及防治等方面,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一、什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 关节软骨破坏:软骨变薄、碎裂,失去缓冲作用。
- 骨质增生(骨刺):关节边缘形成骨赘,刺激周围组织。
- 滑膜炎症:关节腔内滑膜充血、水肿,分泌炎性物质。
这些改变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严重时甚至出现畸形(如O型腿、X型腿)。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症状
- 疼痛
初期:活动后疼痛(如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休息后缓解。
进展期:静息痛、夜间痛,甚至影响睡眠。
- 僵硬
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僵硬,活动数分钟后缓解(称为“晨僵”)。
- 肿胀
关节积液或滑膜增厚导致膝盖肿大。
- 活动受限
屈伸困难,严重时无法完全伸直或下蹲。
- 摩擦感或弹响
活动时关节内发出“咔嗒”声,提示软骨磨损严重。
三、哪些人容易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不可控因素
年龄:50岁以上人群高发,软骨修复能力随年龄下降。
性别: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遗传:家族中有KOA患者,自身风险增加。
可控因素
肥胖:体重每增加1kg,膝关节负荷增加3-4kg。
关节损伤:骨折、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等可加速软骨退化。
职业或运动习惯:长期蹲跪(如建筑工人)、剧烈运动(如篮球、马拉松)。
肌力不足:大腿肌肉(股四头肌)薄弱,关节稳定性差。
四、如何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临床评估
医生会根据症状、病史及体格检查(如关节压痛、活动度)初步判断。
- 影像学检查
X线:观察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确诊主要依据)。
MRI:评估软骨、半月板及韧带损伤(适合早期或复杂病例)。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等用于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防治策略
- 非药物治疗
减重:BMI>24者建议减重5%-10%,可显著缓解疼痛。
运动康复:
低冲击有氧运动:游泳、骑自行车(减少关节负担)。
肌力训练: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增强股四头肌。
物理治疗:热敷(缓解僵硬)、冷敷(急性期消肿)、超声波或电刺激疗法。
辅助器具:手杖、护膝或矫形鞋垫减轻关节压力。
- 药物治疗
止痛抗炎:对乙酰氨基酚(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
关节腔注射:
玻璃酸钠:润滑关节,改善活动度。
糖皮质激素:短期缓解严重炎症(每年不超过3-4次)。
营养补充剂:硫酸氨基葡萄糖、软骨素可能延缓病程(疗效存在争议)。
- 手术治疗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
关节镜清理术:清除游离体或修复半月板(适合早期患者)。
截骨矫形术:调整下肢力线(如O型腿矫正)。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终末期患者的终极解决方案,可恢复90%以上功能。
---
六、常见误区与真相
- “多爬楼梯能锻炼膝盖”
- 错误!爬楼梯时膝关节承受压力是体重的3-5倍,KOA患者应避免。
- “关节痛就要多休息”
- 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应适度运动。
- “吃胶原蛋白能修复软骨”
- 胶原蛋白经消化后分解为氨基酸,无法直接补充软骨,不如补充钙和维生素D。
- “膝关节置换术很危险”
- 现代技术成熟,术后1-2天即可下床,10年存活率超过90%。
七、如何预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控制体重:BMI控制在18.5-24之间。
- 科学运动:避免爬山、深蹲等伤膝动作,选择游泳、快走。
- 加强肌力:每日做直腿抬高、靠墙静蹲(每组10-15次,每天3组)。
- 保护关节:运动时佩戴护膝,避免长时间跪姿或蹲姿。
八、总结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虽无法完全逆转,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缓解疼痛、延缓进展:
早期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强化肌肉。
规范治疗:药物与康复结合,避免滥用偏方。
适时手术:终末期患者不必恐惧置换术。
记住:膝盖的寿命只有60年,且用且珍惜!
字数:约1900字
作者:赵致缘(淮北市中医院骨伤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