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0号
守护骨骼健康:全面认识骨质疏松的防治

3379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安徽省 淮北市 淮北市中医医院

赵致缘 骨科 无

 

守护骨骼健康:全面认识骨质疏松的防治

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显著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作为骨科医生,我深知骨质疏松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帮助大家了解骨质疏松的病因、危害及科学防治方法。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的字面意思是“多孔的骨头”,它是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正常骨骼内部呈蜂窝状结构,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变薄、断裂,孔隙增大,导致骨骼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的分类

1. 原发性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多见于女性绝经后5-10年,与雌激素水平骤降相关。

老年性骨质疏松(Ⅱ型):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与年龄增长、钙吸收能力下降有关。

2. 继发性骨质疏松

由某些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病)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引起。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本身并无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多数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问题,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髋部骨折:致残率高,20%患者在一年内因并发症死亡。

脊柱压缩骨折: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甚至影响心肺功能。

腕部骨折: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反复骨折会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

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年龄:骨量在30岁左右达峰,随后逐年流失,尤其女性绝经后流失加速。

性别: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

家族史: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史,子女风险增高。

可控因素

低钙饮食:长期钙摄入不足影响骨形成。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加速骨量流失。

吸烟、酗酒: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

四、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1.自我筛查

2.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1分钟骨质疏松风险评估”:

- 是否曾因轻微碰撞骨折?

- 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cm

- 是否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 是否经常饮酒、吸烟?

如有一项以上回答“是”,建议就医检查。

2. 医学检查

骨密度检测(DXA):金标准,通过T值判断骨量(T-2.5可确诊骨质疏松)。

骨代谢标志物:如β-CTX(骨吸收指标)、PINP(骨形成指标),用于评估治疗疗效。

五、骨质疏松的防治策略

1. 基础措施:调整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钙:每日摄入1000-1200mg(牛奶、奶酪、绿叶蔬菜、豆腐等)。

维生素D:每日800-1000IU(晒太阳、鱼类、蛋黄),必要时补充制剂。

规律运动:

负重运动(步行、慢跑、跳舞)刺激骨形成。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增强肌肉力量。

避免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

2. 药物治疗

适用于骨量减少(T<-1.0)或已骨折的高风险人群,常用药物包括:

抗骨吸收药:如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

促骨形成药: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

其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维生素K2等。

注意: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并定期监测骨密度和副作用。

3.预防跌倒

老年人90%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建议:

居家防滑(浴室铺防滑垫、安装扶手)。

改善视力(定期检查老花眼、白内障)。

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

六、常见误区澄清

1. 骨质疏松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管”

错误!骨量积累关键期在青少年,年轻时多存“骨本”,年老后才不易流失。

2. “喝骨头汤能补钙”

骨头汤钙含量极低(约2-4mg/100ml),且脂肪高,推荐牛奶(100mg/100ml)或钙片。

3. “吃药后骨痛消失,可以停药”

骨质疏松需长期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骨量再次流失。

七、总结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关键在于:

1. 早筛查:40岁后关注骨健康,高危人群定期检测骨密度。

2. 早干预:均衡营养、科学运动、避免不良习惯。

3. 规范治疗:确诊后坚持用药,配合康复管理。

骨骼健康是幸福晚年的基石,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强健骨骼行动起来!

 

字数:约1800

作者:赵致缘淮北市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