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认识、预防与管理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显著上升。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二、骨质疏松的常见病因
- 年龄与激素变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增长降低,加速骨流失。
- 遗传因素:家族史增加患病风险。
- 营养缺乏:钙、维生素D、蛋白质摄入不足。
-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
- 疾病与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三、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
- 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
◦ 腰背或全身骨骼疼痛
◦ 身高变矮、驼背
◦ 轻微碰撞或跌倒后骨折(常见于脊椎、髋部、手腕)
四、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 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骨密度,是诊断金标准。
- 血液与尿液检查:评估钙、维生素D水平及骨代谢指标。
- 影像学检查:X线或CT可辅助判断骨折风险及骨骼结构变化。
五、骨质疏松的治疗与管理
(一)药物治疗
- 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雌激素替代疗法(需医生评估)。
- 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 其他药物:降钙素、维生素D及钙剂补充。
(二)生活方式调整
- 均衡饮食:
◦ 增加高钙食物: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小鱼干。
◦ 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或通过鱼类、蛋黄、强化食品摄入。
- 规律运动:
◦ 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和抗阻训练(如哑铃)可增强骨密度。
-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
(三)预防跌倒
- 家居环境改善:移除障碍物、增加照明、安装扶手。
- 行动不便者使用辅助器具,降低骨折风险。
六、骨质疏松的预防要点
- 青少年期:保证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加强运动,奠定峰值骨量。
- 成年期: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关注骨密度变化。
- 中老年期:尤其女性绝经后,尽早进行骨密度筛查,及时干预。
七、总结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通过早期筛查、科学干预和健康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建议高危人群(如绝经女性、50岁以上男性)定期就医,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