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损伤科普
软组织损伤是指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皮下组织等结构的损伤,常见于运动外伤、跌倒、撞击或过度劳损。正确处理和康复是缩短恢复时间、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一、常见类型及表现
- 扭伤
- 部位:踝关节(最常见)、手腕、膝关节。
- 表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关节不稳(韧带撕裂)。
- 拉伤
- 部位:肌肉或肌腱(如腘绳肌、肩袖)。
- 表现:局部疼痛、压痛,肌肉收缩时加剧,可能伴淤青。
- 挫伤
- 原因:钝器击打或撞击硬物。
- 表现:皮肤青紫、触痛,深层组织可能出血(血肿)。
- 肌腱炎/腱鞘炎
- 常见部位:跟腱、肩袖、手腕(妈妈手)。
- 表现:慢性疼痛、活动时加重,可能伴肿胀或僵硬。
二、急性期处理(损伤后24-72小时)
遵循 PRICE 或 POLICE 原则:
- Protection(保护):避免受伤部位二次损伤,使用护具或支具。
-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荷):在无痛范围内轻度活动(如踝泵),避免完全制动。
- Ice(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减轻肿胀和疼痛。
- Compression(加压包扎):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减少出血和肿胀。
- Elevation(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禁忌:
- ❌ 热敷、按摩、活血药膏(急性期可能加重出血)。
- ❌ 强行活动或忍痛运动。
三、何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 关节明显畸形或无法活动(怀疑骨折/韧带完全断裂)。
- 损伤后72小时肿胀、疼痛未缓解。
- 出现麻木、刺痛或肢体发凉(警惕神经或血管损伤)。
- 开放性伤口(需清创缝合,预防感染)。
四、慢性期康复(损伤后1周及以后)
- 物理治疗
- 超声波:促进深层组织修复。
- 电疗: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 冲击波:针对慢性肌腱炎(如足底筋膜炎)。
- 运动康复
- 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关节画圈、膝关节屈伸。
- 力量训练:弹力带抗阻、提踵练习(踝关节扭伤)。
- 平衡训练:单脚站立、平衡垫训练(预防二次扭伤)。
- 贴扎技术
- 使用肌内效贴(Kinesio Tape)减轻肿胀,提供支撑。
五、预防措施
- 运动前充分热身:动态拉伸肌肉,提高关节灵活性。
- 佩戴护具:高风险运动(篮球、滑雪)使用护踝、护膝。
- 强化薄弱肌群:如踝关节扭伤后加强腓骨肌训练。
- 改善环境:移除地面障碍物,运动场地防滑。
六、常见误区
- ❌ “肿痛就用活血药”:急性期活血药可能加重出血,需遵医嘱。
- ❌ “休息越久越好”: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 ❌ “自行按摩消肿”:急性期按摩可能扩大损伤范围。
七、康复时间参考
- 轻度扭伤:1-2周恢复日常活动。
- 中度拉伤/挫伤:3-6周恢复功能。
- 韧带撕裂(需手术):3-6个月恢复运动能力。
总结:软组织损伤需分阶段处理,急性期以“保护、冰敷、加压、抬高”为核心,慢性期通过科学康复重建功能。若损伤反复发生,需排查力学失衡或生物力学异常(如扁平足、肩关节不稳),针对性纠正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