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骨折
是指腓骨远端(外踝)的骨折,
常见于踝关节扭伤、运动损伤或直接暴力撞击。以下是关于外踝骨折的详细说明:
分类
- Weber分型(基于腓骨骨折线与下胫腓联合的位置关系):
- Weber A:骨折线在下胫腓联合以下,通常稳定。
- Weber B:骨折线通过下胫腓联合,可能伴随韧带损伤。
- Weber C:骨折线在下胫腓联合以上,常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或内踝骨折。
- 是否合并其他损伤:
- 单纯外踝骨折。
- 复合损伤(如内踝骨折、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等)。
常见症状
- 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瘀斑。
- 负重或活动时疼痛加剧。
- 可能伴关节不稳或畸形(如严重移位)。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X线片(踝关节正侧位+踝穴位):初步判断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
- CT:评估复杂骨折或关节面受累情况。
- MRI:怀疑韧带损伤时使用。
- 体格检查:
- 压痛、骨擦感、关节稳定性测试(如前抽屉试验)。
治疗原则
- 保守治疗
- 适应症:无移位或稳定型骨折(如Weber A)。
- 方法:
- 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
- 避免负重,逐步康复训练。
- 手术治疗
- 适应症:
- 骨折移位>2mm或关节面不平。
- 合并韧带损伤或不稳定(如Weber B/C型)。
- 术式:
- 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常用钢板螺钉固定。
-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需加压螺钉或弹性固定。
康复与预后
- 早期(0-6周):
- 制动、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 非负重状态下活动足趾。
- 中期(6-12周):
- 逐步负重训练,加强踝关节活动度。
- 后期(3个月后):
- 力量训练(如抗阻练习)、平衡训练。
- 预后:多数患者3-6个月恢复日常活动,复杂骨折可能残留僵硬或创伤性关节炎。
-并发症
- 延迟愈合、畸形愈合。
-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损伤时风险高)。
- 内固定物不适(需二次取出)。
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避免误诊(如与踝扭伤混淆)。
- 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
- 戒烟、控制血糖以促进骨愈合。
如有具体伤情或影像报告,建议由骨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