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为繁忙且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肩负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大责任。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作出正确判断,更能为医疗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本文旨在系统性地介绍急诊科最常见的几类疾病,涵盖心脑血管急症、创伤、急性感染、消化系统急症以及过敏与中毒,以助读者掌握基本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一、心脑血管急症: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较量
心脑血管急症是急诊科中最为紧急的病症之一,每一分钟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为典型的心脏急症,其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样疼痛,疼痛常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并伴有大汗、恶心和濒死感。值得注意的是,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心梗",仅出现气促、乏力或上腹部不适。一旦怀疑心梗,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患者保持静卧,避免任何活动,并在血压适宜的情况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但切勿自行服用阿司匹林。
脑卒中(中风)是另一威胁生命的脑血管急症,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请牢记"FAST"识别法:面部不对称(Face)、手臂无力(Arm)、言语含糊(Speech)、立即就医(Time)。突发剧烈头痛、"最痛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脑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窗极为短暂(缺血性卒中4.5小时内),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一旦发现症状,必须迅速将患者送往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
高血压急症(血压≥180/120mmHg并伴有靶器官损害)亦不容忽视,可能引发脑病、主动脉夹层或急性心衰。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胸痛或抽搐等症状,此时需平稳降压,以避免血压骤降导致器官灌注不足。
二、创伤:急诊科中的科学应对策略
创伤作为急诊科的常见病例,包括交通事故伤、跌倒伤、锐器伤等。在处理创伤患者时,首要任务是确保现场安全,随后遵循"ABC"急救原则:确保气道开放(Airway)、维持正常呼吸(Breathing)、控制出血并维持血液循环(Circulation)。对于出血伤口,直接压迫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应使用清洁敷料持续按压至少5分钟,避免频繁检查。骨折固定时,可利用硬板、杂志等物品临时固定患肢,以减少移动。头部外伤后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改变或耳鼻漏液(脑脊液漏),可能提示颅脑损伤,应立即就医。
处理烧伤时,需牢记五大禁忌:避免使用冰水(以防低体温症)、不涂抹牙膏或酱油(以防增加感染风险)、不自行挑破水泡(保留其作为天然保护层)、不强行撕扯粘连的衣物、不随意使用黏性敷料。正确的做法是用流动冷水(15-25℃)冲洗15~20分钟,覆盖清洁纱布。对于化学烧伤,需持续冲洗30分钟以上。
动物咬伤(尤其是犬、猫、蝙蝠)需特别警惕狂犬病风险。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彻底清创后尽快接种疫苗。蛇咬伤应保持患肢低位,避免奔跑加速毒素扩散,记住蛇的特征但勿试图捕捉。
三、急性感染:发热背后的健康警报
发热是急诊科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但其背后的病因多种多样。脓毒症(sepsis)是最为凶险的感染并发症,表现为高热或低体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需在"黄金1小时"内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发热症状,而仅表现为精神不振或食欲减退。
呼吸道感染中,肺炎需关注咳嗽、铁锈色痰和胸痛;而流感多表现为突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疫情期间,任何发热患者都需考虑COVID-19的可能性,做好个人防护。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肾盂肾炎会出现腰痛和高热,需静脉抗生素治疗。
急腹症中的阑尾炎有经典转移性腹痛(始于脐周,后定位于右下腹),而胆囊炎多在油腻餐后发作,伴右肩放射痛。消化道穿孔呈"板状腹"(腹肌紧张如木板),胰腺炎则常有"刀割样"上腹痛向背部放射,多与饮酒或胆石症相关。
四、过敏与中毒:隐形杀手的突袭
过敏性休克是I型超敏反应的极端表现,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如青霉素、内酰胺类抗生素、链霉素等药物,或某些昆虫蛰伤)后数分钟内迅速发生,可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如血压急剧下降、多器官水肿和循环衰竭,严重者可在半小时内丧命。初期可能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但很快进展为喉头水肿(声嘶、喘鸣)、血压骤降。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EpiPen)是救命关键,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就医观察"双相反应"。
食物中毒常见于夏季,表现为集体发病的呕吐腹泻。肉毒杆菌中毒会出现下行性麻痹(从眼睑开始),而毒蘑菇中毒可有"假愈期"(症状暂时缓解后出现肝衰竭)。保留并妥善保存可疑食物样本,对后续的诊断工作大有裨益。药物过量时,切勿盲目催吐(腐蚀性物质会造成二次伤害),携带药品包装及时就医。一氧化碳中毒的"樱桃红"唇色很少见,更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和意识模糊,离开环境后症状减轻是其特点。
五、急诊就诊的智慧选择
面对急症,需理性判断:面对持续胸痛、意识丧失、严重创伤、大出血、呼吸困难等紧急状况,务必即刻拨打120求助;而对于轻度发热、慢性病药物补给等需求,则可考虑前往普通门诊处理。急诊就诊时,准确描述症状起始时间、演变过程和已采取的措施,比主观判断更为重要。带上既往病历、过敏记录及当前用药清单,将显著提升医生的诊治效率。
预防胜于治疗:定期体检控制慢性病、接种疫苗(流感、肺炎球菌等)、学习基本急救技能(CPR、海姆立克法)、配备家庭急救包(含止血材料、退热药、抗组胺药等),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记住,急诊科是救命的防线,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真正危重患者的生命尊重。
掌握急性冠脉综合征、休克、呼吸困难等常见急症的识别与处理技巧,我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保持冷静,为专业医疗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健康无价,预防第一,但意外来临时,科学应对就是守护生命的最强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