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号
呼吸科的揭秘

3008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四川省 宜宾市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承清 呼吸科 主治医师

呼吸科的揭秘

 

 

一、呼吸系统:人体的“天然空气净化器”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核心枢纽,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总表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它不仅负责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还具备防御病原体、调节体温等重要功能。

 

核心结构与功能解析

 

鼻腔: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加湿加温气流。

 

气管与支气管:分支形成“树状结构”,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异物。

 

肺泡:约3亿个微小气囊,表面覆盖毛细血管网,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舒张驱动呼吸运动,静息状态下每天完成2万次呼吸。

 

数据支持:

 

成人肺活量平均为3.5-4升,运动员可达7-8升,而新生儿仅约0.5升。

 

 

二、呼吸系统“隐形杀手”:从感冒到肺癌

全球每年约300万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其中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以下是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五大元凶”。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沉默的“呼吸杀手”

 

病因:长期吸烟(占80%)、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

 

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后期可能出现“桶状胸”体征。

 

进展:不可逆性气道阻塞,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20%。

 

防控:戒烟干预可使患病风险降低50%,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噻托溴铵)可改善生活质量。

 

  1. 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气道痉挛”

 

特点:过敏原(尘螨、花粉)或冷空气诱发支气管收缩,导致喘息、胸闷。

 

误区:哮喘患者“不能运动”,实际上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可增强肺功能。

 

治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为“金标准”。

 

  1. 肺炎:被低估的“感染危机”

 

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高危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抑制者(如HIV患者)。

 

警示:全球每年约430万例死亡,抗生素耐药性导致死亡率上升30%。

 

预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勤洗手、戴口罩。

 

  1. 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双第一”

 

现状:我国肺癌发病率占全球35%,80%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高危因素:吸烟(男性风险增加23倍)、二手烟、石棉暴露、家族史。

 

早期筛查:低剂量螺旋CT可发现<1cm的微小结节,筛查人群为50岁以上吸烟者。

 

治疗突破: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使EGFR突变患者中位生存期从14个月延长至35个月。

 

  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夜间“窒息杀手”

 

表现:打鼾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

 

危害:长期缺氧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险增加2-3倍。

 

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设备,减肥、侧卧睡眠可改善症状。

 

 

三、诊断利器:从“听诊器”到“分子检测”

现代呼吸科诊断技术实现“无创精准”,早期病变检出率显著提升。

 

  1. 影像学检查:透视肺部的“窗口”

 

胸部X线:快速筛查肺炎、肺结核、胸腔积液。

 

高分辨CT(HRCT):诊断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分辨率达毫米级。

 

PET-CT:评估肺癌转移情况,SUV值(标准化摄取值)>2.5提示恶性可能。

 

  1. 肺功能测试:量化呼吸能力

 

 spirometry(肺活量测定):检测FEV1/FVC比值,判断气流受限程度(COPD核心指标)。

 

弥散功能检查:评估肺泡气体交换效率,助力间质性肺病诊断。

 

通气/血流灌注扫描:鉴别肺栓塞与慢性肺心病。

 

  1. 内镜技术:直视气道“内幕”

 

支气管镜:活检、刷检获取组织标本,确诊肺癌、结核等。

 

超声支气管镜(EBUS):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淋巴结,减少侵入性操作。

 

睡眠内镜:观察睡眠时上气道塌陷情况,指导OSA治疗。

 

  1. 实验室检查:血液与痰液的“密码”

 

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

 

病原学检测:痰培养、PCR技术快速鉴定肺炎病原体(如新冠病毒、支原体)。

 

肿瘤标志物:CYFRA21-1、EGFR突变检测辅助肺癌诊断与分型。

 

 

四、治疗革新:从“抗感染”到“精准靶向”

呼吸疾病治疗迈向个体化与微创化,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1.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的“精准打击”

 

抗生素:社区获得性肺炎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感染需使用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支气管扩张剂:噻托溴铵(每日1次)+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按需使用)是COPD基础用药。

 

免疫疗法: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客观缓解率达20%-30%。

 

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Nintedanib)可延缓特发性肺纤维化进展,5年生存率提升10%。

 

  1. 外科手术:重建呼吸通道

 

肺叶切除术:早期肺癌标准治疗,微创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肺移植:终末期肺病患者生存率超80%,我国年均完成案例不足200例。

 

气道支架置入:治疗气管狭窄、肿瘤压迫,术后呼吸困难立即缓解。

 

  1. 康复治疗:呼吸训练的“力量”

 

腹式呼吸法:通过膈肌运动改善通气效率,每天练习10分钟。

 

缩唇呼吸: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适用于COPD患者。

 

呼吸康复操:结合扩胸、弯腰动作,提升肺活量(6周后平均增加15%)。

 

 

五、预防与管理:守护呼吸健康的“三大防线”

 

  1. 戒烟与控烟:最经济的“防癌工程”

 

数据:戒烟1年后肺癌风险下降40%,10年后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干预措施:尼古丁替代疗法(贴片、口香糖)、伐尼克兰(强效戒断药)。

 

  1. 改善空气质量:室内与室外双重防护

 

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PM2.5滤网)、减少煎炸烹饪、种植绿萝吸附甲醛。

 

室外:雾霾天佩戴N95口罩,关注空气质量指数(AQI)预警。

 

  1. 疫苗接种: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科技盾牌”

 

流感疫苗:有效率可达60%-80%,建议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每年接种。

 

肺炎链球菌疫苗:13价多糖疫苗(PCV13)覆盖90%以上致病血清型。

 

新冠加强针:黏膜给药疫苗可诱导呼吸道特异性免疫,降低重症风险。

 

 

六、未来展望:呼吸医学的“黑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深度学习算法分析CT影像,识别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已达95%,辅助医生“秒级”决策。

 

基因治疗:

CRISPR技术修复囊性纤维化患者CFTR基因突变,初步临床试验显示肺功能改善。

 

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呼吸频率,预警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肺再生医学:

3D生物打印肺组织修复损伤肺泡,动物实验中已实现气体交换功能。

 

呼吸系统是生命存续的“第一道防线”,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它始终默默守护着人体。随着精准医学与技术创新的突破,呼吸疾病的治疗正从“对症处理”迈向“根治希望”。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呼吸健康关乎每个人,早防早诊早治是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肺健康,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生机。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