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常见外伤处理指南
在急诊外科,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伤患者,如擦伤、割伤、刺伤、挫伤等。这些伤口看似简单,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瘢痕增生,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那么,面对这些常见外伤,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一、擦伤(皮肤表层损伤)
常见原因:摔倒、摩擦(如骑行、跑步时擦伤膝盖、手掌)。 特点:伤口浅,出血少,但疼痛明显,可能伴有泥沙、碎屑污染。
正确处理方式:
1. 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去除污物。2.消毒: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酒精刺激性较强,适用于小伤口)。3.包扎:若伤口较大,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小擦伤可暴露,保持干燥。4.避免感染:不要用手触摸伤口,避免沾水1-2天。
误区: 涂牙膏、酱油等“土方法”可能加重感染! 不处理,等自然愈合可能导致伤口结痂后感染。
二、割伤(锐器切割伤)
常见原因:刀具、玻璃、金属片等划伤。特点:伤口整齐,出血较多,严重时可伤及肌腱、血管。
正确处理方式:
1. 压迫止血: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5-10分钟。2.评估伤口:浅表割伤(未伤及深层组织):消毒后可用创可贴或缝合胶带闭合。深割伤(出血不止、伤口张开>1cm):需尽快就医,可能需要缝合。3.预防破伤风:如果伤口较深或被生锈金属割伤,应接种破伤风疫苗。
误区:用烟灰、面粉止血,可能引发感染! 伤口未对齐就包扎,可能导致愈合不良、瘢痕明显。
三、刺伤(尖锐物体刺入)
常见原因:钉子、针、木刺、刀具等刺入皮肤。特点:伤口小但深,容易带入细菌,感染风险高(如破伤风)。
正确处理方式:
1. 轻柔取出异物:若刺入物较小(如木刺),可用消毒镊子拔出;若较深(如钉子),不要强行拔出,应就医。2.挤出少量血液:帮助排出可能的污染物。3.彻底清洗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4.观察感染迹象:如红肿、流脓、发热,需及时就医。特别注意:破伤风风险高!若被生锈金属、泥土污染的尖锐物刺伤,且5年内未接种破伤风疫苗,应尽快就医。
四、挫伤(皮下组织损伤)
常见原因:撞击、挤压(如摔倒、被重物砸伤)。 特点:皮肤未破,但皮下出血,形成淤青、肿胀。
正确处理方式:
1. 冷敷:伤后48小时内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减少肿胀。2.抬高患肢:如四肢挫伤,可抬高减少淤血。3.热敷: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4.止痛:可口服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
误区:立即揉搓或热敷——可能加重出血和肿胀!忽视严重挫伤——若肿胀剧烈、疼痛难忍,需排除骨折或内出血。
五、什么情况必须就医?
以下情况提示伤情较重,应尽快到急诊外科处理:
伤口深、出血不止(可能伤及血管或神经)。
伤口污染严重(如泥土、铁锈、动物咬伤)。
出现感染迹象(红肿、流脓、发热)。
被生锈金属刺伤,且破伤风疫苗接种史不明确。
伴随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可能骨折或肌腱损伤)。
擦伤、割伤、刺伤、挫伤是急诊外科最常见的损伤,正确处理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关键步骤包括:清洁、止血、消毒、观察。对于较深的伤口或高风险情况(如破伤风),务必及时就医。记住:小伤口也可能引发大问题,科学处理才能更快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