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科普
定义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
病因
·胆囊管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结石,结石可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引起胆囊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炎症。
·细菌感染: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淋巴途径或直接蔓延等方式侵入胆囊,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
·其他因素:如胆囊缺血、创伤、化学性刺激(如胆汁中的胆汁酸浓度过高)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
·腹痛:是急性胆囊炎最主要的症状,常突然发作,多位于右上腹,疼痛性质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腹痛可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或加重。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一般在 38℃左右,若病情严重,可出现高热、寒战。
·黄疸: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这可能是由于胆囊炎症波及胆管,或胆囊结石排入胆管导致胆管梗阻所致。
诊断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时间、诱因、既往病史等,如是否有胆囊结石病史、近期是否有油腻饮食等。
·体格检查: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墨菲征(Murphy's sign)阳性,即医生在右肋缘下胆囊区触诊时,嘱患者深吸气,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能显示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积液等表现,还可发现胆囊结石。CT 检查、MRI 检查等也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对于病情复杂或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的患者。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禁食、禁水,以减少胆囊收缩,减轻疼痛。同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以控制胆囊炎症。还会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哌替啶等,缓解胆囊痉挛,减轻疼痛。此外,可给予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泄。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可彻底去除病灶;胆囊造瘘术则适用于病情危重、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目的是引流胆汁,减轻胆囊压力,待病情稳定后再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预防
·合理饮食: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积极治疗胆囊结石:对于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结石大小、数量及症状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发作。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维持胆囊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