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号
足底疼痛都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814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天津市 河东区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刘绍铭 骨科 主治医师

足底疼痛都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足底疼痛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去看医生的话,经常容易被告知足底筋膜发炎了,或者脚后跟长骨刺了。我们的足底有很多不同的结构,疼痛的原因肯定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足底疼痛都有可能是什么疾病呢,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

一、足底筋膜炎。

是引起成人慢性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疼痛部位在足跟的内侧足底处。它的疼痛特点是往往出现在睡醒后或者在长时间休息后负重的最初几步,疼痛可能在继续活动后减轻甚至完全缓解,但再持续长时间活动后又可出现或加重症状。

特殊查体可以用激惹试验:检查者用一只手使患者足趾背伸从而绷紧足底筋膜,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或食指沿筋膜从足跟向足前段触诊,可以重现足跟痛。

90%以上患者保守治疗有效,但是无特效方法,一般需要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一是充分休息。二是可以穿软而厚底的鞋子。三是可以做拉伸锻炼,一方面拉伸跖腱膜,另一方面拉伸小腿三头肌。四是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局部封闭。五是可以应用冲击波治疗。

 

二、足跟脂肪垫炎。

又称足跟脂肪垫萎缩。好发生于 50 岁以上人群。疼痛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久坐或睡醒后着地疼痛明显,活动后可适当减轻。休息后再次下地还会疼痛。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表面时疼痛加重。有时可触及皮下的纤维脂肪块儿,犹如可稍滑动的结节,压痛明显。

治疗方面跟足底筋膜炎差不多,也是多种方法的结合治疗,包括休息、穿软底鞋子或应用跟骨垫、非甾体类抗炎药、还有冲击波、局部热敷等理疗的方法。

 

三、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巴克斯特神经是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也称为跟骨下神经。神经走行过程中有两个容易卡压的部位,一是当神经穿过踇展肌深筋膜与足底方肌内侧缘之间时,二是神经沿着跟骨结节的前部。见于20%足跟痛的患者,但相对于足跟痛的其他原因常常被忽视。

疼痛部位多位于跟骨前 4-5 cm,比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部位一般更靠前。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慢性病程时还会有足底外侧感觉减退。

治疗上首选保守治疗,包括休息、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矫正器矫正足后部力线。

 

四、跟骨高压症。

是指由于跟骨内压力增高而产生的跟部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跟骨高压症的疼痛位于整个足跟区域。跟骨压痛广泛,内侧、外侧、跖侧均有压痛,无固定压痛点。一般为持续性钝痛。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晨轻暮重。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

治疗方面早期抬高下肢休息,1~2周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结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扩血管药,也可以应用冰敷、冲击波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可以手术治疗,跟骨钻孔减压。

 

五、莫顿神经瘤。

又称跖间神经瘤,是前足疼痛的一种常见原因。疼痛部位位于前足底,以第3和第4跖骨头处为主,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痉挛样疼痛,受累间隙的足趾可有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自己踩在一个鹅卵石上”或“感觉自己足底的袜子有个褶皱”。

穿窄头鞋和高跟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会增加前足压力,挤压神经。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足部畸形,和一些高冲击力的运动,如长跑、芭蕾等。

治疗上一是穿宽敞舒适的鞋子,休息、口服NSAIDs药物,也可以局部皮质激素注射。保守治疗无效的,可以手术治疗,一般采用神经瘤切除术,但可能遗留足趾麻木。

 

六、Freiberg病。

又称跖骨头无菌性坏死病或跖骨头骨软骨病,是一种少见的跖骨头骨坏死病变,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第二跖骨头。好发于 11 至 17 岁之间青少年女性,男女比例可达到1:5。

疼痛部位位于前足底,受累跖趾关节处明显,主要是第2、3跖趾关节

首先保守治疗,可以应用前足减压鞋或跖骨垫,减轻受累跖骨头的负荷,休息、口服NSAIDs药物。

 

七、跖痛症。

     是前足跖骨头区域疼痛综合征,通常指第2-4跖趾关节跖侧的疼痛。是一种症状学诊断,是排除应力性骨折、神经瘤等特殊疾病后的诊断。

疼痛位于跖趾关节处,第2、3跖骨头下方最重,疼痛呈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负重后加重,休息或脱鞋后减轻。跖骨头跖侧疼痛性胼胝是最主要的特点。

治疗上首先还是得明确具体病因,但通用的处理包括穿宽松的鞋子或应用跖骨垫等,减轻受累跖骨头的负荷,口服NSAIDs药物,封闭。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