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伤害应急处置科普指南
意外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减轻伤害、挽救生命。本文系统的总结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帮助公众在紧急情况下科学应对。
一、烧烫伤的应急处置
烧烫伤处理需遵循“冲、脱、泡、盖、送”五步法:
- 冲:立即用15-20℃流动清水冲洗伤处15-30分钟,直至刺痛感减轻。
- 脱:充分浸湿后小心剪开或脱去衣物,避免撕扯粘连部分,防止水疱破裂。
- 泡:将伤处继续浸泡于15-20℃冷水中15分钟,缓解疼痛,切勿直接冰敷。
- 盖: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禁止涂抹牙膏、酱油等异物。
- 送:除极小烫伤外,均需送医进一步处理,避免感染和疤痕增生。
注意:民间偏方(如涂猪油、蛋清、牙膏等)应杜绝使用。
二、眼化学伤的急救
酸、碱等化学物质入眼需立即处理:
- 冲洗: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伤眼至少30分钟,冲洗时转动眼球、翻转眼睑,确保彻底清除化学残留。
- 特殊处理:若为生石灰入眼,需先用植物油或棉签清除颗粒,再冲洗送医。
- 后续处理:覆盖清洁纱布,尽快送眼科检查,避免揉眼或自行用药。
三、冻伤的急救措施
冻伤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关键步骤为复温和保护:
- 脱离环境:迅速转移至温暖处,用棉被或毛毯包裹冻伤部位。
- 复温:将冻肢置于腋下、腹部等温暖部位,或浸泡于40-42℃温水中至皮肤发红。
- 禁忌:不可直接火烤或摩擦冻伤处,复温后消毒包扎并送医。
四、机械伤害的应急处置
当肢体卷入机器或设备时:
- 停机与脱离:立即切断电源,拆卸机器取出伤肢,切勿倒转机器。
- 呼叫救援:拨打120,清晰说明地点、伤情、受伤部位及现场情况。
- 临时处理:根据伤情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或心肺复苏,避免二次损伤。
五、止血方法
原则:压迫止血为首选,止血带仅用于大动脉出血且需谨慎使用。
- 压迫止血: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5-10分钟。
- 体位止血:抬高伤肢至高于心脏位置,减缓出血。
- 指压动脉止血:上肢按压肱动脉(上臂内侧),下肢按压股动脉(大腿根部)。
- 加压包扎:环形包扎伤口,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定时检查远端血运。
- 止血带使用: 垫厚布条后扎紧,标记时间,每30分钟松开1-2分钟。
止血带位置:上肢扎于上臂中上段,下肢扎于大腿中上段,避免前臂或小腿捆扎。
六、伤者搬运原则
- 徒手搬运:适用于路程短、伤情轻者,可采用扶行、背负或拖拽法。
- 担架搬运:用于重伤或长距离转运,注意固定伤肢,昏迷者头偏向一侧防窒息。
- 禁忌:疑似脊柱损伤者需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避免随意搬动。
七、断指再植的应急处理
断指需妥善保存并及时送医:
- 止血与包扎:用干净纱布压迫残端,环形包扎避免过紧。
- 断指保存:
- 将断指用纱布包裹后放入密封袋(容器A)。
- 将容器A置于装有冰块的容器B中,避免直接接触冰或液体。
- 标注断指保存时间,6-8小时内送医成功率较高。
- 禁忌:禁止用橡皮筋捆扎、涂抹药粉或浸泡断指。
八、其他注意事项
- 避免误区:伤口不可涂抹药粉、茶叶等,捆扎止血带需定时松解。
- 及时就医:所有严重外伤均需专业处理,夜间可优先前往急诊开放院区。
- 保持冷静:急救时需迅速判断,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如大出血、窒息)。
结语:
意外伤害的初步处置直接影响预后,掌握科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损伤。但需牢记:急救措施仅为临时手段,伤者仍需尽快送医接受专业治疗。建议公众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提升应急能力,为生命安全多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