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我们的椎间盘,年纪轻轻就如此“突出”
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因腰部疼痛,连着下肢也出现酸麻、胀痛,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行走和工作?这有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作祟。据统计,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约为15.2%,而且近年来,发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常见又让人困扰的疾病。
腰椎间盘:身体的“缓冲垫”
我们的脊柱由一节节的椎骨组成,而腰椎间盘就像一个个富有弹性的“缓冲垫”,位于两个相邻腰椎椎体之间。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外部是坚韧的纤维环,紧紧包裹着内部的髓核。髓核是一种富含水分、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在日常活动中,腰椎间盘发挥着重要的缓冲作用,能减轻身体运动时对脊柱的冲击力,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弯腰、转身、直立。
腰椎间盘突出症:“缓冲垫”的异常移位
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安稳地待在它的位置上。当各种原因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时,髓核就会趁机向外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就像轮胎的外胎破损,内胎从破口处鼓出来一样。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腰痛,许多患者还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从臀部开始,沿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一直放射到足部,就像有根筋被扯着一样。同时,下肢还可能伴有麻木、无力感,严重影响行走和站立。病情严重时,患者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马尾神经综合征的表现,这就需要紧急就医治疗了。
追根溯源:不良习惯是“元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呢?年龄增长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变差,就像老化的轮胎一样,更容易出现破损。但在现代社会,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才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年轻化的主要“元凶”。
长期久坐不动是一大“杀手”。如今,很多人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久坐会使腰椎长时间承受上半身的重量,椎间盘内的压力持续升高,纤维环就容易受损。且久坐时人们往往姿势不正确,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不良姿势会进一步加重腰椎的负担。据研究,坐姿时腰椎所承受的压力是站立时的1.5倍,而弯腰坐姿时更是高达2倍以上。
过度劳累和腰部损伤也不容忽视。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人群,由于经常从事弯腰搬重物、剧烈运动等活动,腰部肌肉和腰椎间盘容易受到过度牵拉和挤压,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此外,肥胖、妊娠等因素也会增加腰椎的负荷,从而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肥胖者的体重超标,腰椎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重心前移,腰椎为了维持平衡,会过度前凸,这也会使椎间盘受到更大的压力。
早发现早治疗,开启康复之路
如果你怀疑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详细询问你的症状、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初步判断病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会安排影像学检查,如腰椎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中,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最为准确,可以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以及神经受压的情况。
一旦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必恐慌。大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就能缓解症状。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卧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它能让腰椎间盘得到充分的放松,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一般建议患者严格卧床休息3 - 4周,症状缓解后可佩戴腰围逐渐下地活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减轻炎症和疼痛;肌肉松弛剂,可缓解腰部肌肉紧张;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物理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牵引、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加速康复。
然而,如果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3 - 6个月后,症状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了马尾神经综合征等严重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的压迫。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预防为主,远离“腰突”烦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往往比较漫长,且容易复发。因此,预防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避免久坐,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伸展腰部和腿部肌肉。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也很重要,坐着时要保持腰部挺直,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水平线;站立时要挺胸抬头,不要弯腰驼背。同时,要注意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小飞燕、五点支撑等运动,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腰椎。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和损伤。搬重物时,要先蹲下,将物体靠近身体,然后利用腿部力量慢慢起身,避免直接弯腰搬重物。
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发病机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的风险。如果你已经出现了相关症状,也不要害怕,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一定能战胜疾病,重新恢复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