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进展与挑战
摘要: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诊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预防
一、 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见部位为脊柱、髋部、腕部和肩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 流行病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9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其中女性患者约占70%。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形势更为严峻。预计到2050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达到6000万例。
三、 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大类。
- 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
2、可控因素: 包括低体重、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四、 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测定。
1、病史: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骨折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疾病史和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 应注意患者的身高、体重、脊柱畸形、压痛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CT和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有助于诊断复杂骨折和隐匿性骨折。
4、骨密度测定: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可以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
五、 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恢复功能、预防再骨折。治疗原则包括:
1、一般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止痛、营养支持等。
2、手术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不稳定或伴有神经损伤的骨折,应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
3、抗骨质疏松治疗: 是预防再骨折的关键。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
六、 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应贯穿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包括:
1、一级预防: 指在未发生骨折时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进行适量的负重运动等。
2、二级预防: 指在发生骨折后采取措施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包括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跌倒等。
七、 挑战与展望
尽管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
1、早期诊断率低: 许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发生骨折后才被诊断出骨质疏松症,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2、治疗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优质的骨科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推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诊疗;加强基层医院骨科医生的培训,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
八、 结语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