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对高位肛瘘的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对高位肛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高位肛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肛瘘切除术,实验组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观察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创面更小,创面恢复时间以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肛门功能评分与术后24h疼痛评分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00%,高于参照组的80.00%,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参照组的14.00%,P<0.05。结论: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术后愈合,加快恢复过程,且有助于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彻底清除瘘管,减少复发,提高治疗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肛瘘切除术;挂线法;高位肛瘘;疗效;并发症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其治疗一直是肛肠外科领域的一个挑战。肛瘘的形成通常与肛周脓肿有关[1],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会形成慢性炎症通道,即肛瘘。肛瘘的治疗历史悠久,最早的治疗方法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曾提出使用马鬃进行挂线治疗肛瘘,这一方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切开引流到更为精细的手术技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麻醉和无菌技术的进步,肛瘘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从早期的简单切开引流,到现代的微创手术技术,医学界一直在寻求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这种方法结合手术切除和挂线引流的优势,旨在减少术后复发率,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证实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的有效性。在一项国内的研究中,通过对比肛瘘切除术和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发现联合挂线法在减少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传统切除术[2]。国外研究也报道联合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中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在保护肛门功能和减少术后大便失禁方面[3]。本研究中探讨肛瘘切除术和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高位肛瘘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高位肛瘘;②瘘管至少涉及部分外括约肌,且瘘管走行方向明确;③未曾接受过其他瘘管手术治疗或至少在前一次手术后6个月无复发;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全身性疾病;②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③肛周区域存在活动性感染或炎症;④免疫抑制状态;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随机分组,每组50例,参照组包括男性25例和女性25例,年龄从20岁到6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5±3.7岁;病程最短为0.5年,最长为10年,平均病程为5.2±1.5年;参照组中有5例糖尿病患者和8例高血压患者,11例患者有既往手术史。实验组由24例男性和26例女性组成,年龄范围在21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3.9岁;病程从0.5年到9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1±1.4年;此组中有6例糖尿病患者和7例高血压患者,12例患者有既往手术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和既往手术史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参照组肛瘘切除术:取截石位或胸膝卧位,肛门局部浸润麻醉,通过外口向瘘管注入少量亚甲蓝,使用有槽探针自外口沿瘘管方向探入,逐渐由内口穿出,沿探针槽沟将瘘管组织全部切开。在瘘管边缘切开部分正常皮肤,用组织钳夹住提起瘘管外端,将瘘管、支管及其周围瘢痕组织全部切除,直至显露健康组织。将瘘管完全切除,并清理周围的坏死组织和炎症组织。切除后,进行止血操作,对手术区域进行缝合,以促进愈合。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疼痛管理。
实验组联合挂线法,即在探针引导下,探得高位肛瘘内口的位置,探针自肛内弯出,橡皮筋在探针的引导下从内口穿出,拉紧橡皮筋进行结扎。
1.3观察指标
- 临床相关指标:记录两组创面大小、创面恢复时间、肛门功能评分、术后24h疼痛评分以及症状改善时间。肛门功能评分采用Wexner评分量表[4],涉及粪便的形态、肠胃气失禁、穿戴护垫及生活方式改变等4个方面,共计5个条目,总分0-20分,0分表示正常,20分表示完全失禁。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法[5],取10cm直线,两端分别代表“完全无痛”和“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标记代表其疼痛程度的点。
(2)疗效标准[6-7]:①显效:术后瘘管完全闭合,无分泌物流出,瘘管内口和外口均愈合良好,且无复发迹象;②有效:术后瘘管大部分闭合,分泌物明显减少,瘘管内口和外口愈合情况良好,但存在轻微炎症或小范围未完全愈合;③无效:术后瘘管未闭合或愈合不良,仍有分泌物流出,瘘管内口和外口存在感染或炎症,且需要进一步治疗。
(3)并发症:包括肛门功能障碍、肛门失禁、肛门畸形。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年龄、病程、创面大小、创面恢复时间、肛门功能评分、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以及症状改善时间采用(x̄±s)表示,行t检验,性别、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分类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创面更小,创面恢复时间以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肛门功能评分与术后24h疼痛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 |
例数 |
创面大小(cm2) |
创面恢复时间(d) |
肛门功能评分(分) |
术后24h疼痛评分 |
症状改善时间(d) |
参照组 |
50 |
6.08±1.31 |
30.49±3.03 |
4.28±1.12 |
7.01±1.92 |
8.48±1.21 |
实验组 |
50 |
4.10±1.01 |
25.05±2.52 |
0.98±0.72 |
5.05±1.12 |
6.45±1.06 |
t值 |
|
8.464 |
9.760 |
17.525 |
6.235 |
8.923 |
P值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两组治疗疗效对比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00%,高于参照组的80.00%,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参照组 |
50 |
16(32.00) |
24(48.00) |
10(20.00) |
40(80.00) |
实验组 |
50 |
30(60.00) |
18(36.00) |
2(4.00) |
48(96.00) |
χ2值 |
|
|
|
|
6.060 |
P值 |
|
|
|
|
0.014 |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参照组的14.00%,P<0.05,见表3。
表3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
组别 |
例数 |
肛门功能障碍 |
肛门失禁 |
肛门畸形 |
发生率 |
参照组 |
50 |
3(6.00) |
2(4.00) |
2(4.00) |
7(14.00) |
实验组 |
50 |
1(2.00) |
0(0.00) |
0(0.00) |
1(2.00) |
χ2值 |
|
|
|
|
4.891 |
P值 |
|
|
|
|
0.027 |
3.讨论
肛瘘是一种肛门直肠区域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8]。肛瘘的形成通常起源于肛门腺体的感染,这些腺体位于肛门内括约肌附近,容易受到粪便污染和肛裂等损伤的影响。感染后,细菌在腺体内繁殖,引起急性炎症反应,随后炎症扩散至周围组织,形成脓肿。未经治疗的脓肿会破溃,形成连接肛管内壁与皮肤表面的异常通道,即瘘管。瘘管的内壁由肉芽组织构成,富含血管和炎症细胞,是慢性感染的典型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瘘管变得更加成熟和复杂,有时会分支形成多个通道,或穿过肛门括约肌,形成高位肛瘘。肛瘘的治疗目标是清除感染源,消除瘘管,同时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手术方法有肛瘘切除术、挂线法或其他微创技术。肛瘘的手术治疗历史悠久,但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瘘管的解剖位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患者的肛门功能状态以及既往手术史等。在众多治疗肛瘘的手术方法中,肛瘘切除术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较为彻底的切除瘘管及其周围组织,有效清除感染源。对于高位肛瘘,单纯切除会导致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增加术后大便失禁的风险[9]。高位肛瘘是指瘘管穿越或位于肛门外括约肌上方的复杂肛瘘,治疗难度更大,因为涉及更多的肛门括约肌组织,手术中既要彻底清除瘘管,又要尽量保护肛门括约肌,以免影响肛门功能。因此,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挂线法的逐步切割作用,减少对括约肌的急性损伤,同时促进瘘管的闭合。
本研究中,实验组创面更小,创面恢复时间以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肛门功能评分与术后24h疼痛评分更低,P<0.05。表明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创面更小,创面恢复时间以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疼痛更轻,且肛门功能更好。挂线法通过在瘘管内放置橡皮筋,逐步切割瘘管组织,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且挂线法的引流作用有助于减少术后创面感染的风险,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在肛瘘的治疗中,创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恢复的时间和复杂性。较小的创面意味着更少的组织损伤,不仅减少术后疼痛,也减少愈合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且较小的创面有助于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对于肛门功能的外观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高位肛瘘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分泌物排放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挂线法通过在瘘管内形成持续的引流通道,有助于分泌物和脓液的排出,减少炎症反应,加速症状的缓解,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助于患者更好配合术后护理,减少因疼痛导致的活动限制。此外,在肛瘘的治疗中,保留括约肌的完整性对于维持肛门功能至关重要。挂线法通过逐步切割瘘管,而不是一次性切除,减少对括约肌的急性损伤,保护肛门的自制能力,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是避免术后大便失禁的关键。
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00%,高于参照组的80.00%,P<0.05。提示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的效果更好。因为挂线法允许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好控制瘘管的切除和闭合,有助于减少瘘管残留,提高治疗效果,且挂线法持续引流作用也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炎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参照组的14.00%,P<0.05。提示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的减少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肛门失禁是肛瘘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0],会导致患者社交尴尬、心理压力增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挂线法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风险,因为挂线法允许瘘管的逐步闭合,同时保持括约肌的完整性,且持续引流作用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在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术后愈合,加快恢复过程,且有助于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彻底清除瘘管,减少复发,提高治疗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虽然本研究取得积极的结果,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且所有患者均来自单一医疗中心,限制结果普遍适用性、多样性;其次尽管患者被随机分配,但研究未采用盲法设计,导致评估偏差,尤其是在疼痛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等主观指标的评估中;此外,研究缺乏长期随访数据,限制对治疗长期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估,且未包括其他治疗方法,如肛瘘镜手术或激光治疗等,限制对联合挂线法与其他现代治疗方法相比较效果评估。未来研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增强结果的可靠性,并采用盲法设计减少评估偏差,延长随访时间全面评估长期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木全,罗贤辉.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2,42(07):32-33.
[2]熊国华.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21,42(08):29-30+62.
[3]尹锁锁.改良挂线治疗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
[4]刘鑫.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1,6(03):80-82.
[5]卢书文. 基于肛瘘切除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肛瘘伴混合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 健康忠告,2020,14(10):45.
[6]王柄元.探析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J].人人健康,2020,(11):77.
[7]吴慧卿.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15):166-167.
[8]刘峰.采用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0):60+62.
[9]麻蛟蛟.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J].名医,2020,(03):59.
[10]马合木提·伊民,艾力西尔·吐尔逊.肛瘘切除术联合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