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3号
青光眼:沉默的视力杀手,早期防治守护光明

2534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安徽省 安庆市 安庆市立医院

徐勇玲 眼科 无

青光眼:沉默的视力杀手,早期防治守护光

 

引言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800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约10%因未及时治疗而永久失明。在中国,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2%-3%,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但超过90%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未察觉视力异常。青光眼像一台“无声的绞肉机”,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患者的视野,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转的视神经损伤。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失明的过程不可逆,但早期发现可有效控制**。

 

一、青光眼为何会导致失明?  

青光眼的本质是**视神经进行性损伤**,而罪魁祸首常与“眼压失控”有关。  

眼压的作用:眼球内部充满房水(一种营养眼内组织的液体),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眼压(10-21mmHg)。当房水排出通道受阻(如排水管堵塞),眼压升高,就像过度充气的气球压迫视神经纤维。  

视神经的脆弱性:视神经由超过100万根神经纤维组成,负责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高眼压会直接压迫视神经,导致神经纤维逐渐凋亡。死亡的神经纤维无法再生,对应区域的视野会永久性缺损,最终发展为“管状视野”(仅剩中心视力)甚至全盲。 关键事实:青光眼导致的视力损伤从周边开始,早期不影响中心视力,患者往往难以察觉,等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揪出“隐匿杀手”:这些症状需警惕  

青光眼分为多种类型,症状差异显著:  

 

  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易被察觉但凶险)  

- 典型症状:突发眼胀痛、头痛、视力骤降、看灯光出现彩虹光环,伴随恶心呕吐。  

- 危险信号:眼压可能在数小时内飙升到50mmHg以上(正常值的2-3倍),若不及时就医,24-48小时即可导致失明。  

 

  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隐匿性强,危害更大)  

- 早期表现:几乎无症状!患者可能仅感觉轻微眼疲劳,或夜间视力变差。  

- 进展期表现:视野逐渐缩小(如走路时常碰撞桌椅、上下楼梯踩空),晚期可能出现中心视力下降。  

 

提醒:开角型青光眼占所有病例的70%以上,堪称“视力的小偷”。  

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4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远视、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中央角膜厚度偏薄者。

 

三、防治关键:早筛查、早干预  

  1. 筛查“金标准”:三项检查缺一不可

- 眼压测量:正常眼压≠安全,部分患者表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 眼底照相:直接观察视神经杯盘比(正常≤0.3,若>0.6需高度警惕)。  

- 视野检查:精准定位视野缺损范围,评估病情进展。  

 

建议筛查频率:40岁以上人群每2年一次;高危人群每年一次;糖尿病患者每年检查眼底时同步筛查青光眼。  

 

  1. 治疗目标:降低眼压,保护残存视神经

- 药物治疗:前列腺素类滴眼液(一线用药,每晚1次)、β受体阻滞剂等,需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  

- 激光治疗: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适合闭角型早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开角型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者。  

 

重要提示:治疗需终身随访!即使眼压控制稳定,每3-6个月仍需复查视野和视神经结构。  

 

  1. 生活干预:避开“危险动作”

- 避免长时间低头(如低头玩手机、瑜伽倒立),防止房水回流受阻。  

- 控制单次饮水量(每次<300ml),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导致眼压波动。  

- 保持情绪稳定,黑暗环境少停留(暗环境可能诱发瞳孔散大,加重闭角型青光眼)。  

 

 四、打破误区:这些认知可能害了你  

  1. 误区:“青光眼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查。”  

   事实:先天性青光眼可发生于婴幼儿,高度近视者可能在30岁前发病。  

 

  1. 误区:“眼压正常就可以排除青光眼。”  

   事实:约1/3患者属于“正常眼压性青光眼”,需结合眼底和视野综合判断。  

 

  1. 误区:“做完手术就能一劳永逸。”  

   事实:手术仅是为房水开辟新引流通道,术后仍需监测眼压和视神经变化。  

 

-结语  

青光眼的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通过定期眼科检查(尤其40岁后),高危人群完全可以在视神经损伤前拦截疾病。记住:失去的视野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光明仍可守护。如果您或家人属于高危群体,请立即预约一次全面的青光眼筛查——这可能是挽救视力的最关键一步。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