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号
关注白内障,重现新"视"

2543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外科

安徽省 安庆市 安庆市立医院

徐勇玲 眼科 无

 

 

关注白内障,重现新“视”界

——从预防到康复的全程解读

 

一、白内障:被忽视的“视力杀手”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9400万人因白内障导致视力受损,其中约2000万人因此失明。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高达80%,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患者数量仍在攀升。然而,由于公众对白内障的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因延误治疗而永久丧失视力。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是眼睛的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的透明结构)逐渐混浊导致的视力障碍。健康的晶状体如同相机的透明镜头,负责将光线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形成浑浊物时,光线无法正常通过,患者会感到视物模糊、色彩暗淡,严重时甚至完全失明。

 

误区澄清:

1. 白内障并非“老年专利”——尽管多发于中老年人,但先天性、外伤性、代谢性(如糖尿病)或药物性(如长期使用激素)白内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 白内障不是“眼前蒙了一层膜”——混浊发生在晶状体内部,而非眼球表面。

 

---

 

二、警惕这些信号:白内障的早期症状

白内障进展缓慢,早期症状易被忽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并及时就医:

1. 视力逐渐下降:看东西像隔了层毛玻璃,尤其在强光或弱光环境下明显。

2. 眩光敏感:夜间灯光出现光晕,白天阳光下睁眼困难。

3. 色彩感知异常:世界仿佛褪色,蓝色和紫色难以分辨。

4. 老花眼“好转”:部分患者发现不戴老花镜也能看清近处,实为晶状体密度改变导致的短暂假象。

 

自我检测小贴士:

- 交替遮盖双眼,对比单眼视力清晰度;

- 定期用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变化;

- 若发现阅读、驾驶或识别人脸困难,及时就医。

 

三、治疗突破:从“复明”到“视觉质量升级”

1. 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

目前尚无药物能逆转白内障,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传统观念认为需等白内障“成熟”后再手术,但现代医学主张:当视力下降影响生活时即可手术,拖延可能引发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并发症。

 

2. 微创手术:10分钟重获清晰

超声乳化术:通过2-3毫米切口,利用超声波粉碎并吸出混浊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IOL)。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次日即可正常用眼。

飞秒激光辅助手术:计算机精准定位,切割更精确,尤其适合复杂病例(如高度近视、角膜条件不佳者)。

 

3. 人工晶体的“个性化选择”

现代人工晶体不仅能替代混浊晶状体,还可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甚至老花:

单焦点晶体:适合对远视力需求高的人群,术后需佩戴老花镜;

多焦点/连续视程晶体:实现远、中、近全程视力,摆脱眼镜依赖;

散光矫正型晶体:解决角膜散光问题,提升视觉质量。

 

---

 

四、预防与术后康复:守护清晰视

五、预防策略:

1. 防晒护眼:紫外线是白内障重要诱因,户外活动佩戴UV400太阳镜及宽檐帽。

2.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血压,每年检查眼底。

3. 营养干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维生素E(坚果)、叶黄素(深绿色蔬菜)的食物,减少高糖饮食。

 

术后注意事项:

- 术后1周避免污水入眼、揉眼及剧烈运动;

-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定期复查;

- 人工晶体终身使用,无需更换,但需关注眼底健康。

 

误区纠正:

“术后视力1.0=完美成功”:视觉质量还需综合对比敏感度、眩光测试等指标;

“人工晶体越贵越好”:根据用眼需求(如驾驶、阅读)选择合适类型,而非盲目追求高价。

 

五、未来展望:科技点亮希望

科研人员正探索基因治疗、抗氧化药物延缓白内障进展,以及干细胞再生修复晶状体技术。虽然这些研究尚处实验阶段,但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结语:

白内障虽可致盲,却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发现、早干预,配合先进的手术技术,不仅能重获光明,更能实现视觉质量的飞跃。关注眼健康,别让“视界”被悄悄偷走——清晰人生,从呵护双眼开始。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