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杀手之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是指老年人(尤其是高龄或体弱者)发生的髋部骨折。它不止是一次单纯的骨折,更是全身机能崩溃的导火索,常并发多种急、慢性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在骨折后短期内死亡或丧失生活能力。极高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社会家庭经济发展。
常见病因及诱发因素
一、直接原因:
1.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差,肌肉力量减弱及反射减慢、平衡力及视力下降、行
动不便易于跌倒。
2.髋部骨髓炎、骨肿瘤及其他肿瘤骨转移等局部骨质破坏所致病理性骨折。
3.高能量创伤:多由暴力冲击所致骨折。
二、慢性基础疾病增加老年人骨折风险:
1.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2.其他慢性疾病如:帕金森、偏瘫、眩晕、癫痫发作、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骨关节炎(OA)、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舞蹈病等影响平衡及协调能力增加跌倒风险。
三、药物影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骨形成加速骨质疏松;部分感冒药、镇静/抗精神病类药物等可增加头晕、嗜睡易致跌倒。
常见症状体征
1.疼痛:髋部骨折后持续性髋部或腹股沟区剧烈疼痛。
2.局部肿胀与瘀青:伤后局部逐渐肿胀、皮肤可能出现瘀斑(青紫色)。
3.活动受限:无法站立、行走或抬腿,甚至轻微活动即感剧烈疼痛。
4.患肢畸形:常见患肢外翻外旋畸、内收和(或)短缩畸形。
5.严重时可出现大出血或脂肪栓塞危及生命(少见):表现为休克(血压明显降低、脉搏增快甚至大汗淋漓等)、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
诊断:
依据临床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不难确诊。X线:首选,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CT:用于发现隐匿性骨折或了解其他复杂情况。尤其需要注意:部分老年人髋部骨折可仅表现为轻微疼痛或乏力,尤其在跌倒后站立时困难,患侧不敢用力呈“踮脚”步态,易被忽视而误诊。
治疗:保守治疗结合手术、康复、心理治疗等多学科协作是关键。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恢复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嵌插的稳定型骨折(股骨颈骨折除外);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预期生存时间较短或活动需求极低的患者。
2.手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注意:所有手术病人术后均需长期随访:监测骨折愈合、假体状态及骨质疏松情况。
1)内固定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合内固定手术方式,强调解剖复位及稳定固定。适用于无移位或年轻患者。优点:保留自身关节,适合骨质条件较好的患者。缺点:内固定失败、功能恢复不理想、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骨折常见)。
2)髋关节置换:适用于股骨颈骨折、骨折粉碎无法固定的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及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优点:术后可早期负重功能锻炼,避免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缺点:假体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有常规使用寿命等。
康复训练:
内固定手术病人:术后1周内床上活动度练习及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术后2-4周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
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可术后24-48小时床上活动训练,术后3天开始过渡到助行器辅助下站立、行走,逐渐训练肌力及步态。多数患者3-6个月可恢复正常行走能力,个别患者可能会后遗部分功能障碍。
预防与应对策略:
- 骨质疏松管理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抑制细胞活性、降低骨密度,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适度室外运动、增加阳光照射可有效增强骨密度及肌肉力量及平衡协调能力。
合理膳食:每日需要钙约1000-1200mg、维生D约600-800IU。建议在专科医师及营养师指导下个性化补充。
定期监测骨密度,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及时就医治疗。
- 防跌倒措施
穿戴保护:防滑鞋、合理使用护具可减少跌倒冲击力,合理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行走。
跌倒预警系统:智能手环监测异常活动,及时呼救。
改善家居环境:安装扶手、合理使用小夜灯改善照明、避免地面湿滑、减少杂物,合理使用防滑垫。
改善视力:定期检查视力,佩戴合适眼镜。
适当锻炼:如:散步、太极拳、靠墙深蹲等可增强骨骼强度、肌肉力量及平衡协调能力。
合理用药:重视可能引起头晕、嗜睡及低血压、低血糖药物的应用。
呼吁社会关爱老人、礼让老人不与老人推拉、抢行。
定期体检:积极发现及治疗慢性基础疾病。
3.防暴力冲击:多陪伴老人、加强宣教,增强老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
4.应对髋部骨折紧急处理:立即制动,防止二次损伤。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
注意:老年人突发髋部疼痛、行走困难,即使无明显外伤也必须立即就医。
总结:
髋部骨折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预防、积极应对、精准治疗和综合康复,可有效减少外伤及跌倒风险,避免悲剧发生,但需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共同关注,共建老年人全方位健康防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