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健康科普:了解、预防与应对
一、胆囊结石是什么
胆囊结石是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块状物,就像胆囊里 “长了石头”。这些结石成分多样,常见的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以及二者混合的结石。正常情况下,胆汁在胆囊内储存并浓缩,当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就可能析出结晶,逐渐聚集成结石。
二、胆囊结石的症状
- 无症状期:很多人在早期或结石较小时,可能毫无察觉。这是因为结石未刺激胆囊或未引起胆囊梗阻,常在体检做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 胆绞痛:这是胆囊结石典型症状。右上腹会突发剧烈疼痛,像被 “拧绞” 一样,常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如吃了油炸食品、肥肉,或夜间发作,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 消化不良: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尤其进食油腻食物后,胃肠负担加重,这些不适会更明显,常被误以为是普通肠胃问题。
- 黄疸:若结石堵住胆管,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就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也会变深,像浓茶一样。
- 胆囊炎:结石反复摩擦胆囊壁,易引发胆囊炎。此时除腹痛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严重时会出现胆囊化脓、穿孔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
- 年龄因素:40 岁以上人群,胆囊功能逐渐减退,胆汁代谢易出现异常,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
- 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体内雌激素会影响胆汁成分,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且雌激素还可能降低胆囊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排空缓慢,利于结石形成。尤其多次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病风险更高。
- 肥胖人群:肥胖者身体代谢紊乱,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多,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升高,同时胆囊收缩功能受影响,胆汁易淤积,大大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不吃早餐,经过一夜胆汁储存,早上本应正常排出参与消化,若不吃早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胆汁浓缩,胆固醇等成分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此外,常吃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食物,也会改变胆汁成分比例,促使结石生成。
- 患有特定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代谢紊乱,影响胆囊收缩和胆汁排泄;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受损,胆汁成分改变,都易患胆囊结石。
四、如何诊断胆囊结石
- 超声检查:这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超声能清晰看到胆囊内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胆囊壁是否增厚、胆囊收缩功能等情况,准确率高达 95% 以上。检查方便、无创、价格相对低廉,一般体检和初步诊断都依靠它。
- 腹部 CT:对一些超声难以确诊,或怀疑胆囊结石伴有胆囊癌等复杂情况的患者,CT 可提供更详细信息,清晰显示胆囊、胆管及周围组织关系,但费用较高,且有一定辐射。
- 腹部 X 线平片:仅约 10%-15% 含钙盐较多的结石能在 X 线平片上显影,对大部分结石诊断价值有限,不过在排查其他腹部疾病时,偶尔也能发现阳性结石。
五、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
-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且结石较小、胆囊功能正常,可不急于手术。但需定期复查超声,一般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观察结石大小、数量变化,以及胆囊情况。若出现症状或结石有增大等异常,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 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用于部分胆固醇结石患者溶石治疗。但治疗周期长,通常需数月甚至数年,且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还可能有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定期复查超声看结石变化。
- 手术治疗
- 胆囊切除术
- 保胆取石术
六、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 合理饮食
- 规律进餐:一定要吃早餐,让胆囊正常收缩排空胆汁,减少胆汁淤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高脂肪食物摄入,可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以及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油脂。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有助于调节胆汁成分。
- 适当运动:坚持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 75 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跳绳、有氧操等。运动可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身体代谢,增强胆囊收缩功能,促进胆汁排泄。
- 控制体重:肥胖是胆囊结石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身体质量指数 BMI 在 18.5-23.9 之间),能降低患病风险。避免过度节食减肥,以免短期内体重下降过快,反而促使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每年至少一次,便于早期发现胆囊结石,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