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王艳华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控制和定期监测来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以下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饮食管理
- 定时定量,均衡饮食
(1)每日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可少量多餐(如加1-2次健康零食)。
低升糖指数(低GI)食物为主:如全谷物、绿叶蔬菜、豆类、低糖水果(如苹果、草莓)控制碳水化合物:避免精制糖(如甜饮料、糕点),用糙米、燕麦等替代白米饭。
(2)优质蛋白质:选择鱼、鸡胸肉、豆腐等,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摄入。
(3)健康脂肪:适量坚果、深海鱼、橄榄油,避免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
- 限盐、限酒、戒烟
每日盐摄入<5克,预防高血压;饮酒需谨慎(男性≤2杯/天,女性≤1杯/天),空腹饮酒易致低血糖。
吸烟会加剧血管损伤,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
二、运动管理
- 规律运动
(1) 每周≥5天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每次30-60分钟。
可结合抗阻训练(如哑铃、深蹲)每周2-3次,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 运动前后注意事项
(1) 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果/饼干以防低血糖。
(2)注射胰岛素者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如大腿注射后避免跑步)。
(3)血糖>16.7mmol/L或尿酮阳性时暂停运动。
三、药物与血糖监测
- 严格遵医嘱用药
(1)口服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或胰岛素需按时按量使用,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
(2)胰岛素注射注意轮换部位(腹部、大腿、上臂),避免脂肪增生。
- 定期监测血糖
(1)空腹血糖目标:一般4.4-7.0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个体目标需医生制定)。
(2)使用血糖仪记录数据,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3)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目标通常<7%)。
四、并发症预防与筛查
- 每年全面检查
(1)眼部:眼底检查(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肾脏: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防糖尿病肾病)。
(3)足部神经检查、血管评估(防糖尿病足)。
(4)心血管:血压、血脂(LDL-C<2.6mmol/L)、心电图。
- 日常足部护理
(1) 每天检查双脚有无伤口、红肿,温水洗脚后擦干,尤其是趾缝。
(2)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修剪指甲平直防嵌甲。
五、特殊情况处理
- 低血糖(血糖<3.9mmol/L):症状:心慌、手抖、冷汗、头晕。
立即进食15克糖(如葡萄糖片、半杯果汁),15分钟后复测血糖,未缓解需就医。
- 感染或疾病期间
生病时血糖易升高,需加强监测,保证水分摄入,及时调整药物(遵医嘱)。
- 旅行与外出
-随身携带糖尿病ID卡、药物/胰岛素、血糖仪及应急零食。
六、心理与生活方式
- 心理调节
长期控压,避免焦虑/抑郁影响血糖。可通过冥想、社交、爱好缓解压力。
家属应给予支持,共同学习糖尿病知识。
- 避免误区
不可轻信“根治糖尿病”偏方,勿擅自停用药物改用保健品。
减肥需循序渐进,极端节食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七、定期复诊
每3-6个月复查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
出现视力模糊、下肢麻木、伤口不愈等异常,立即就医。
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和“持续性”,患者需与医生密切配合,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风险,维持高质量生活。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需要综合多方面措施,以下从专业角度总结关键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实现血糖稳定并预防并发症:
一、核心管理目标
- 血糖控制
个性化目标: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设定血糖范围(如空腹4.4-7.0 mmol/L,HbA1c<7%)。
动态监测:使用血糖仪或连续血糖监测(CGM),尤其胰岛素治疗者需关注餐前、餐后及睡前血糖。
- 代谢综合管理
同步控制血压(<130/80 mmHg)、血脂(LDL-C<2.6 mmol/L)、体重(BMI 18.5-24.9)。
二、生活方式干预
- 科学饮食
低GI饮食: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豆类,避免精制糖和加工食品。
分餐制:每日3主餐+2-3次健康加餐(如坚果、无糖酸奶),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限盐控油:每日盐<5g,烹调油<25g,优先选用橄榄油、亚麻籽油。
- 规律运动
有氧+抗阻结合:每周5天快走/游泳(30分钟/次)+ 2天力量训练(哑铃、弹力带)。
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携带糖果防低血糖,足部溃疡者避免负重运动。
三、药物与治疗要点
- 精准用药
口服药:二甲双胍需随餐服减轻胃肠反应;SGLT2抑制剂注意补水防尿路感染。
胰岛素注射:轮换注射部位(腹部、大腿、上臂),避免重复穿刺导致脂肪增生。
- 新技术应用
智能设备:胰岛素泵联合CGM实现“人工胰腺”功能,优化血糖控制。
新型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兼具降糖、护心、减重多重获益。
四、并发症预防与筛查
- 定期筛查
眼:每年眼底检查(荧光造影或OCT)防视网膜病变。
肾:每3-6个月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足:每日自查足部,专业医生每半年评估神经感觉与血液循环。
- 紧急情况处理
低血糖:立即进食15g快糖(如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仍未恢复需就医。
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出现口渴、呼吸深快、意识模糊时急诊处理。
五、心理与社会支持
- 心理调适
接受糖尿病教育课程,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减轻“疾病负担感”。
家属参与管理,避免过度焦虑或放任态度。
- 特殊场景应对
旅行:随身携带药物/胰岛素、血糖仪、病历卡及应急零食。
感染/手术:应激状态下需频繁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总结: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终身马拉松”,需以血糖控制为核心,结合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心理支持五大支柱。患者应建立“自我管理”意识,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定期评估调整方案,最终目标是**延长健康寿命,而非单纯追求血糖数字。最新研究显示,早期强化治疗可带来“代谢记忆效应”,显著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因此确诊后务必尽早规范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