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脚腕(踝关节)骨折治疗的详细介绍,内容基于医学常规处理原则,但需注意具体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
### **一、初步处理(急救措施)**
- **保护与制动**
-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伤脚负重或移动。
- 用夹板、硬纸板或绷带临时固定踝关节,保持中立位(避免自行复位)。
- **冰敷消肿**
- 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肿胀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持续24-48小时。
- **抬高患肢**
- 将脚抬高至心脏以上(如垫枕头),减轻肿胀和疼痛。
- **止痛处理**
- 可口服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但需避免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 **二、专业诊断**
- **影像学检查**
- **X光片**:确认骨折部位、类型(如内踝、外踝、双踝或三踝骨折)及移位程度。
- **CT或MRI**:复杂骨折或怀疑韧带损伤时需进一步检查。
- **分型评估**
- 医生根据骨折稳定性(是否移位)、是否开放性骨折(皮肤破损)等决定治疗方案。
---
### **三、治疗方法**
####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韧带损伤较轻。
- **石膏或支具固定**
- 使用短腿石膏或可拆卸支具固定4-8周,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 **定期复查**
- 每周复查X光,确认骨折未移位。
- **康复训练**
- 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勾脚、绷脚)和肌力锻炼。
#### **(二)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严重移位、开放性骨折、关节面受损或合并韧带断裂。
- **手术方式**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钢板、螺钉等复位并固定骨折块。
- **外固定支架**:严重软组织损伤时临时稳定骨折。
- **术后护理**
- 伤口保持清洁,预防感染;术后2周拆线,逐步开始康复训练。
---
### **四、康复阶段**
- **早期活动(术后/固定后1-2周)**
- 在医生指导下活动脚趾,避免肌肉萎缩。
- **负重时间**
- 非手术患者:4-6周后部分负重;
- 手术患者: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通常6-8周后开始负重。
- **物理治疗**
- 超声波、电刺激等促进愈合;
- 逐步加强踝关节屈伸、平衡训练(如提踵、单脚站立)。
- **恢复周期**
- 完全康复需3-6个月,剧烈运动需医生评估后逐步恢复。
---
### **五、注意事项与并发症**
- **警惕并发症**
- 感染(尤其开放性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
- **饮食与生活习惯**
- 补充钙、维生素D及蛋白质;戒烟(吸烟延缓愈合)。
- **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 如疼痛加剧、皮肤发紫、麻木或发热,需排除感染或血运障碍。
---
### **六、复查随访**
- 定期复查X光(如每4-6周),确保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
- 长期随访观察关节功能,预防远期后遗症(如关节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