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骨科护理要点与实践
一、概述
骨髓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骨组织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80%),近年来革兰氏阴性菌及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2周)、亚急性(2周.3月)和慢性(>3月)三类。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播散(儿童多见)、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占35%)及邻近感染灶扩散(糖尿病足占成人病例的40%)。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包括:
. 局部体征:红肿热痛三联征(出现率92%)、窦道形成(慢性期)
. 全身症状:发热(体温>38.5℃见于65%急性病例)、寒战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⁹/L(78%),CRP>50mg/L(敏感性85%)
. 影像学特征:X线早期可见软组织肿胀,2周后骨质破坏;MRI诊断敏感性达98%
二、综合护理措施
- 精准病情监测
. 建立动态观察表,每4小时记录:
. 体温曲线(重点关注午后发热)
. 患肢周径(使用统一测量点)
. 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NRS)
. 伤口评估:记录渗液量(>30ml/d需预警)、颜色(脓性/血性)、气味
. 实验室指标跟踪:每周2次CRP、ESR检测,白细胞分类计数
- 规范化疼痛管理
. 多模式镇痛方案:
. 非甾体药(布洛芬400mg q8h)联合阿片类(羟考酮5.10mg q12h)
. 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肢感染)
. 体位护理:患肢抬高20.30°,使用充气式压力泵预防水肿
. 心理干预:指导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每日3次,每次15分钟
- 抗感染治疗管理
. 抗生素使用规范:
. 初始经验用药:万古霉素(15mg/kg q12h)联合头孢曲松(2g qd)
. 根据药敏调整,疗程4.6周(静脉给药≥2周)
. 用药监护:
. 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维持10.20μg/ml)
. 头孢类用药前后肝功能检测
. 局部给药护理: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
- 手术期系统护理
术前准备:
. 皮肤准备:术前3天使用2%氯己定擦浴,每日2次
. 营养支持:目标热量35kcal/kg/d,蛋白质1.5g/kg/d
术后管理:
. 负压引流护理:
. 维持125mmHg负压
. 记录引流量,>100ml/d提示活动性出血
. 引流管每日消毒,采用螺旋式挤压法防堵管
. 灌洗护理:
. 生理盐水2000.3000ml/d持续冲洗
. 观察流出液浑浊度,及时调整流速
. 皮瓣观察:采用"5P法"(疼痛、苍白、麻痹、脉搏消失、皮温低)
- 营养支持方案
. 制定个体化膳食:
. 高蛋白:鸡蛋清(每日4个)、乳清蛋白粉30g/d
. 维生素C:每日500mg(促进胶原合成)
. 锌制剂:220mg/d(加速溃疡愈合)
. 肠内营养:对于白蛋白<30g/L者,给予整蛋白型制剂500ml/d
- 并发症预防体系
. 深静脉血栓预防:
. 气压治疗每日4次,每次30分钟
. 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40mg qd)皮下注射
. 关节僵硬预防:
. 术后72小时开始CPM机训练,角度从30°渐增至90°
. 指导踝泵运动,每小时10次
. 病理性骨折防护:
. 使用定制支具,每班检查固定有效性
. 转移时采用三人轴线翻身法
三、延续性护理
出院指导方案
- 伤口管理:
. 使用含银离子敷料,每3天更换
. 淋浴时使用防水贴膜
- 药物管理:
. 口服抗生素按时服用,建立用药提醒系统
. 补充维生素D 800IU/d
- 复诊计划:
. 首月每周复查CRP、X线
. 3个月时行SPECT检查
- 生活方式:
. 戒烟(尼古丁致血管收缩)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目标空腹<7mmol/L)
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 抗生素使用合格率>95%
. 疼痛控制达标率(NRS≤3)>90%
. 并发症发生率<8%
. 患者知信行评分>85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
结语
骨髓炎护理需建立"监测.干预.教育"三位一体模式,通过精准的病情观察、规范的治疗配合及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将平均住院日缩短至14.21天,复发率降低至12%以下。护理实践中应注重多学科协作,特别是与感染科、营养科的联合诊疗,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