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骨质疏松常被称作 “沉默的杀手”,它在早期往往悄无声息,几乎不表现出明显症状 ,但却能在遭受轻微摔倒或碰撞时,引发严重骨折,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全球范围内,每 3 秒就会出现 1 起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案例。它的危害远不止骨折,还会诱发慢性疼痛、造成脊柱变形,使患者行动能力降低,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可即便如此,这种疾病常常被人们忽视,直至骨折发生才引起关注。所以,了解骨质疏松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手段,对维护骨骼健康极为关键。图1为正常骨头与骨质疏松骨头。
图1:正常健康骨头与骨质疏松骨头。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流失、骨微结构退化和骨骼力学性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具体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及骨折风险显著升高。健康骨骼呈现坚固的蜂窝状结构,骨小梁紧密交织、排列规则,形成高效的力学支撑网络。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组织则表现为蜂窝结构疏松化:骨小梁数量减少 30%-50%,厚度变薄达 40%,小梁间连接断裂率增加 60% 以上,见图2。这种微观结构的破坏导致骨骼承重能力下降 50%-70%,韧性降低 40%,如同建筑中钢筋数量减少、混凝土标号降低,最终引发 "脆性骨折" 风险剧增。
图2:健康骨骼与骨质疏松骨骼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流失、骨微结构退化(骨小梁厚度<80μm、间距>200μm)及骨骼力学性能下降(抗压强度<60MPa)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表现为骨密度降低(T值≤-2.5)、骨脆性增加(断裂韧性下降 40%),最终导致脆性骨折风险升高 3-5 倍(WHO, 2023)。健康骨骼呈现钢筋混凝土般的三维网状结构:骨小梁以<150μm 间距紧密交织,每立方厘米可承载 150MPa 压力(相当于 C30 混凝土)。病变骨骼的骨小梁数量减少 30-50%,出现 "穿孔-孤立" 现象:厚度从120μm减至 65μm,间距扩大至 220μm,承重能力仅剩正常的 30%(约 80kg),如同竹筏替代桥梁。这种渐进性结构破坏(每年丢失 2-3% 骨量)往往悄然进行,直至轻微外力(如咳嗽、转身)即可引发椎体压缩(6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 26.6%)、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 30%)等严重后果。
图3:骨质疏松骨折
如何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
- 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I、ECT等检查—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
2、骨质疏松检测金标准:骨密度检测。
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 不可控因素
年龄:>50 岁人群风险显著升高(女性年流失率 3-5%,男性 2-3%)。
性别:女性风险是男性 2-3 倍(绝经后雌激素<20pg/ml,破骨活性↑60%)。
遗传:直系亲属患病史使风险↑2 倍(骨密度遗传度 50-80%)。
种族:亚洲 / 高加索人骨峰值较非洲人低 10-15%(WHO 标准)。
- 可控因素
营养代谢:
钙 / VitD 缺乏:日均<800mg 钙,VitD<40nmol/L(缺乏阈值)。
高盐饮食:>5g / 天钠(尿钙排泄↑100mg / 天)。
蛋白质失衡:<0.8g/kg/d(合成↓)或>2g/kg/d(流失↑)。
生活方式:
运动不足:每周<150 分钟承重运动(肌肉量<7kg/m² 加速流失)。
吸烟:>10 支/天(成骨活性↓30%,雌激素代谢↑50%)。
过量饮酒:>25g 酒精 / 天(VitD 活化↓40%,成骨凋亡↑)。
身体成分:
低体重:BMI<18.5(机械负荷↓30%,钙吸收↓)。
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5mg 泼尼松/天×3 月:年流失↑2-5%)。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肠钙吸收↓30%)。
质子泵抑制剂(>1年:髋部骨折风险↑15-20%)。
骨质疏松早期信号有哪些?
骨质疏松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但以下信号可能提示骨骼健康受损:
1.身高缩短:年度>1cm 或 20 年累计>3cm(提示椎体楔形变,WHO 诊断标准)。
2.脊柱畸形:胸腰椎后凸>40°(椎体压缩性骨折典型体征)。
3.慢性疼痛:腰背痛持续>3 月(骨小梁微骨折引发,发生率 67%>50 岁女性)。
4.脆性骨折:低能量骨折(跌倒高度<0.5m),如桡骨远端、椎体、髋部骨折(骨折阈值:骨密度 T 值≤-2.5)。
5.口腔表征:牙槽骨高度<15mm(牙周病风险↑3 倍),牙齿松动度>Ⅰ 度(全身骨流失标志)。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
- 均衡饮食(WHO 2023 膳食指南)
钙摄入:1000-1200mg /天(绝经后女性)→ 乳制品(300mg /杯)、深绿蔬菜
VitD摄入:800-1000IU /天→ 深海鱼(200IU/100g 三文鱼)、蛋黄(40IU / 个)
蛋白质:1.0-1.2g/kg/d(促进骨基质合成)→ 瘦肉、豆类
控盐:<5g /天(尿钙流失↓100mg /天)
- 规律运动(ACSM 运动处方)
负重运动:快走、爬楼梯
抗阻训练:哑铃(8-12RM,侧重髋/脊柱)→ 肌肉量↑1kg = 骨量↑0.5%
平衡训练:太极拳(20 分钟 / 次)→ 跌倒风险↓40%(JAMA 2022)
- 健康生活方式(WHO 行为干预标准)
戒烟:尼古丁使成骨细胞活性↓30%(立即戒断可逆转)
限酒:<14g 酒精 / 天(肝脏 VitD 活化↑40%)
BMI:20-24kg/m²(机械负荷最佳区间,<18.5 风险↑30%)
- 早期筛查(中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2023)
高危人群:>50 岁女性 />60 岁男性、脆性骨折史、长期用药者
检测频率:每 2 年 DEXA 扫描(T 值≤-1.0 启动干预)
筛查指标:骨密度(BMD)+ 骨转换标志物(PINP/β-CTX)
- 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阿仑膦酸钠;地舒单抗注射液
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
维生素D调节剂:骨化三醇 VitD 缺乏(<20nmol/L) 0.25μg / 天,口服
- 防跌倒策略
环境改造:防滑地板、扶手、夜灯
功能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垫练习→反应时间20%
辅助工具:防滑鞋、四脚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