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伤口感染与科学预防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伤口感染是患者恢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5%.10%的外科手术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伤口感染,这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术后伤口感染的表现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术后伤口感染的表现
术后伤口感染通常分为表浅感染(仅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感染(累及肌肉、筋膜或器官),其表现可能因感染程度和患者体质而异。以下为常见症状:
- 局部症状
. 红肿热痛加剧
术后伤口周围轻微红肿是正常现象,但若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如超过伤口边缘2.3厘米)、皮肤温度升高,且疼痛在术后3.5天未减轻反而加重,需警惕感染。
. 异常渗液
正常伤口渗液为淡红色或淡黄色,量少且无异味。若渗液变为黄绿色、灰白色或带有血脓,或散发腐臭味,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 伤口愈合延迟
正常情况下,术后7.10天伤口逐渐闭合。若超过2周仍未愈合,或出现伤口边缘发黑、坏死,甚至裂开,可能为感染或组织缺血所致。
. 局部硬结或波动感
触摸伤口周围有硬块或按压时有波动感(类似水袋),可能为脓肿形成。
- 全身症状
. 发热与寒战
术后24小时内低热(≤38℃)多为机体应激反应,但若体温持续超过38.5℃、伴随寒战或出汗,尤其是术后3天以后出现,需考虑感染可能。
. 心率加快与乏力
感染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心率增快(>100次/分钟)、疲劳感加重,甚至精神萎靡。
- 易被忽视的不典型表现
. “平静期”后症状突发
部分患者术后初期恢复良好,但在出院后1.2周突然出现伤口红肿或渗液,可能与迟发性感染有关(如耐药菌或厌氧菌感染)。
. 无痛性感染
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因神经病变或反应迟钝,感染时疼痛不明显,仅表现为伤口渗液增多或血糖波动。
二、科学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五大策略
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状态、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密切相关。通过以下措施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 术前准备:筑牢“防护墙”
. 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肥胖患者建议术前减重;吸烟者至少戒烟4周以改善组织供氧。
. 皮肤准备
术前1天用抗菌皂洗澡,术区毛发若非必要可不剃除(需剃除时使用电动剃毛器,避免损伤皮肤)。
.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于清洁.污染手术(如胃肠道手术),术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抗生素(如头孢类),可有效降低术中污染导致的感染风险。
- 术中管理:严格无菌与微创技术
. 手术室环境控制
层流手术室可减少空气中细菌沉降;限制术中人员流动,降低飞沫污染风险。
. 精细操作减少创伤
轻柔处理组织、彻底止血、避免过度电灼,有助于减少坏死组织和血肿(细菌的“培养基”)。
. 缩短手术时间
研究显示,手术时间每增加1小时,感染风险上升20%。复杂手术可通过团队协作提高效率。
- 术后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 伤口换药规范
. 术后24.48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渗液较多时及时更换。
. 换药前用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触碰伤口内侧敷料。
. 切勿自行涂抹草药、牙膏等异物,可能破坏伤口微环境。
. 活动与清洁指导
. 术后早期可适度活动(如步行)以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拉扯伤口。
. 淋浴建议在术后5.7天(需医生评估),淋浴后立即用无菌纱布蘸干伤口。
. 营养支持
每日摄入1.2.1.5g/kg体重的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 高危人群的个性化防护
. 糖尿病患者:术后每日监测血糖,保持伤口干燥,避免足部手术伤口受压。
. 放化疗患者:术后可考虑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胸腺肽),并延迟化疗至伤口愈合。
. 老年人:加强术后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间接加重感染风险。
- 监测与及时干预
. 每日自查
用干净镜子观察伤口,记录红肿范围、渗液量和体温变化。若出现疑似感染表现,24小时内就医。
. 门诊随访
出院后3天、1周复诊,深部手术(如关节置换)需延长随访至1个月。
三、常见误区澄清
- “伤口痒就是感染”:瘙痒多为愈合期神经再生所致,若无红肿渗液则无需过度担心。
- “抗生素能预防所有感染”:滥用抗生素可能诱发耐药菌感染,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 “覆盖敷料不透气才好”:新型敷料(如水胶体敷料)可通过调控湿度促进愈合,并非越“透气”越好。
结语
术后伤口感染虽有一定发生率,但通过科学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和细致的术后护理,绝大多数感染均可预防。患者及家属需掌握基本识别知识,既不必过度焦虑,也要避免忽视预警信号。一旦怀疑感染,务必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