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号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防治

2188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重庆市 渝北区 渝北区人民医院

翁玄 骨二科 主治医师

 

   老年人腰痛需要警惕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老年人群在体位改变时(如翻身、起坐)出现腰痛,可能与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椎体骨折密切相关。以下是相关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详细分析:

 

一、病因与机制

 

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病变

骨质疏松症以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老年人因内分泌功能减退(如雌激素减少)、钙吸收能力下降,骨量加速流失,椎体骨松质(蜂窝状结构)更易发生微骨折。当骨吸收(破骨细胞活跃)超过骨形成(成骨细胞不足)时,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压缩性骨折

 

体位改变性腰痛的直接诱因

椎体骨折后,脊柱力学结构失衡,尤其是胸腰结合部(如胸12-腰1椎体)因承重大而易受累。体位改变时,骨折椎体周围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或压力,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表现为翻身、起坐时疼痛加剧,活动后部分缓解。

 

多米诺效应与反复骨折风险

初次椎体骨折后,相邻椎体因力学负荷重新分布,骨折风险增加5-11倍6。案例显示,未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可能连续发生多个椎体骨折(如刘女士7个椎体压缩性骨折),形成恶性循环。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

 

疼痛:腰背部剧痛或隐痛,体位改变时加重,可能伴有神经根受压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

脊柱变形:身高缩短、驼背,严重者出现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

活动受限:弯腰、转身困难,需长时间卧床。

 

影像学检查

 

核磁共振(MRI)或CT: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如压缩性、爆裂性)及是否累及神经。

骨密度检测(DXA):确诊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指导治疗。

三、治疗策略

 

急性期处理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压缩性骨折,包括卧床休息(硬板床)、支具固定及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快速缓解疼痛,但需注意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风险。

 

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再骨折风险。

地舒单抗(RANKL抑制剂):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适用于长期管理。

成骨药物(如特立帕肽):促进骨形成,适用于反复骨折或药物抵抗者。

 

康复与功能锻炼

 

逐步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桥式运动)、平衡训练(如太极拳)以减少跌倒风险5 7。

物理疗法(热敷、中频电疗)缓解肌肉痉挛。

 

四、预防与日常管理

 

营养干预

 

钙与维生素D:每日钙摄入量≥1000mg(如牛奶、豆制品),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建议晒太阳或补充剂)。

蛋白质与氨糖: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维持骨基质,氨糖修复关节软骨(可选用深海提取的补充剂)。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久坐久站:使用靠背椅,脚下垫高以减轻腰椎负荷。

防跌倒措施:居家环境去除障碍物,穿防滑鞋,必要时使用助行器。

 

定期筛查与监测

 

绝经后女性、65岁以上男性及有家族史者应每年检测骨密度。

 

五、注意事项与鉴别诊断

 

警惕继发性病因

腰椎骨折需排除肿瘤(如乳腺癌、肺癌骨转移)或感染(如腰椎结核),尤其当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全身症状时。

 

避免误区

 

单纯补钙无法逆转骨质疏松,需联合抗骨吸收药物。

椎体成形术后仍需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否则易复

 

总结

老年体位改变性腰痛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需综合防治,早期诊断、规范用药、康复锻炼及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通过多学科管理(骨科、内分泌科、康复科),可显著降低骨折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