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8号
如何做好骨科卧床患者的护理

2173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骨科

安徽省 滁州市 凤阳县人民医院

唐瑞 骨科 医生

 

如何做好骨科卧床患者的护理

 

骨科患者因骨折、脊柱损伤或关节置换等疾病需要长期卧床静养,但卧床超过72小时就可能引发压疮、肺炎、血栓等并发症。科学的护理不仅能预防这些风险,还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功能。

 

 一、日常护理三大核心要点

 

  1. 体位管理:打破"静养"误区

. 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使用手机定时提醒),侧卧时用枕头支撑背部,保持30°侧卧位减轻骨突部位压力。

. 正确姿势:  

  . 下肢骨折患者:抬高患肢20.30cm(高于心脏水平),用软枕支撑腘窝而非膝盖,避免压迫血管。

  . 脊柱损伤患者:采用"轴向翻身法",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两人协同操作。

. 减压工具:骨突部位(骶尾、足跟、肘部)使用水胶体敷料或硅胶减压垫,条件允许可使用交替充气式气垫床。

 

  1. 皮肤护理:压疮预防五步法

. 检查记录:每日早晚用镜子检查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发现皮肤发红(按压不褪色)立即处理。

. 清洁保湿:大小便后使用弱酸性清洁剂(pH5.5.6.5),擦洗时用按压而非摩擦动作。皮肤干燥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润肤霜。

. 特殊处理:已形成压疮时,Ⅱ期水疱需保留疱皮,Ⅲ期溃疡使用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

 

  1. 呼吸道护理:预防坠积性肺炎

. 叩击排痰:五指并拢呈空心掌,从下往上叩击背部(避开脊柱和伤口),每次5.10分钟,餐后2小时内避免操作。

.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每日3次腹式呼吸(鼻吸气时腹部鼓起,缩唇缓慢呼气),可配合使用呼吸训练器。

 

 二、六大并发症的预防策略

 

  1. 深静脉血栓:沉默的"隐形杀手"

. 物理预防:每日做踝泵运动(最大幅度勾脚.绷脚)每小时10次,夜间穿戴梯度压力袜(选择踝部压力18.21mmHg规格)。

. 药物预防: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时,注射部位应选择腹部(避开脐周5cm),交替注射点避免淤青。

 

  1. 尿路感染:容易被忽视的风险

. 留置导尿者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避免牵拉)。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000ml以上,观察尿液是否浑浊。

 

  1. 肌肉关节康复:把握黄金恢复期

. 被动运动:家属握住患者肢体远端(如手腕、足踝),缓慢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5.10分钟。

. 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主动绷紧肌肉(如股四头肌)保持5秒后放松,每小时练习10次。

 

 三、营养支持方案

 

  1. 饮食搭配原则

. 高蛋白:每日摄入1.2.1.5g/kg体重的优质蛋白(如鸡蛋清、三文鱼、乳清蛋白粉)。

. 高纤维:选用火龙果、西梅等通便水果,搭配燕麦、奇亚籽等膳食纤维。

. 钙质补充:每日500ml脱脂牛奶+200g北豆腐,配合维生素D3补充剂(每日800.1000IU)。

 

  1. 进食注意事项

. 颈椎损伤患者采用30°半卧位,使用防滑餐具;餐后保持坐位30分钟预防反流。

 

 四、心理支持与康复训练

 

  1. 心理干预技巧

. 采用"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患者的进步(如"今天翻身配合得很好"),再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给予鼓励。

. 创造积极环境:在床头摆放日历、家庭照片,每日告知康复进展(如"血红蛋白从110升到125了")。

 

  1. 分阶段康复计划

. 急性期(1.2周):以肌肉等长收缩、呼吸训练为主。

. 中期(3.6周):增加床边坐立训练(从30°逐渐到90°),使用助行器进行床旁站立。

. 恢复期(6周后):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负重训练,配合水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

 

 五、护理误区警示

 

  1. 盲目热敷:急性期(受伤72小时内)禁用热敷,可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15分钟/次。
  2. 过度按摩:避免直接按压骨折部位,下肢血栓风险者禁止随意揉捏小腿。
  3. 依赖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注意观察大便颜色预防消化道出血。

 

结语  

骨科卧床患者的护理需要医患家属三方协同。通过科学的体位管理、早期康复介入和营养支持,大部分患者可在4.8周内安全度过卧床期。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细微的护理改变可能带来显著的康复差异。

 

实用工具推荐  

. 翻身记录表(记录时间、体位、皮肤情况)

. 疼痛评估尺(视觉模拟评分法)

. 康复锻炼视频二维码(扫码查看标准动作演示)  

 

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方案,我们能够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保留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