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号
走进中医药:解锁传统医学智慧密码

1951

当前排名

0

当前票数

0票

距离前一名

作品所属领域:药学

湖南省 邵阳市 洞口县中医医院

朱勇珍 药剂科 中药师

走进中医药:解锁传统医学智慧密码

 

头疼脑热时,有人会选择看中医、喝中药;肩颈酸痛,有人会试试针灸推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数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

一、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身体的独特视角

(一)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面。人体也不例外,五脏六腑中,五脏属阴,像深藏在身体内部、默默滋养身体的“幕后英雄”;六腑属阳,积极参与消化、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正常状态下,人体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一旦阴阳失调,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比如熬夜后,很多人会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这就是体内阳盛阴虚,阴阳失衡的表现。

(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中,五行对应着五脏、五腑以及五官等。以肝为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肾精充足能滋养肝木,让肝脏功能正常。而木克土,肝与脾的关系就像“警察”与“民众”,肝气太过旺盛,就会过度克制脾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变差,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犹如遍布全身的交通网络,将各个脏腑、组织紧密相连。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十二经脉最为关键,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当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病痛。像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部经络不通,就容易出现脖子僵硬、疼痛的症状。针灸、推拿等疗法,正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打通经络,使气血畅通,从而缓解病痛。

二、神奇的中药材与精妙方剂

(一)中药材

中药材来源广泛,植物、动物、矿物皆可入药。每一味药材都有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比如我们熟知的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在冬天淋雨后,喝上一碗生姜红糖水,能帮助身体驱散寒气,预防感冒。再如枸杞,性平,味甘,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常被用于养生保健。

(二)方剂

方剂是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多种中药材按一定比例、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药方。方剂讲究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就像一支军队的统帅;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如同得力副将;佐药辅助君、臣药,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使药则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经典方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辅助白术,是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作为使药。四药合用,能益气健脾,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中医诊断:望闻问切,洞察身体奥秘

(一)望诊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形态等,获取疾病线索。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多为体内有热;舌苔厚腻,可能是体内有痰湿,舌苔发黄则可能有热邪。观察患者的形态,如走路姿势、站立姿态,也能判断身体状况,比如走路不稳,可能与脑部或腿部经络、气血有关。

(二)闻诊

听声音和嗅气味是闻诊的主要内容。咳嗽声重,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清脆,伴有黄痰,可能是风热犯肺。嗅气味方面,口臭可能是胃热、口腔卫生问题,或消化不良;身体散发酸臭味,可能是体内湿气重、代谢异常。

(三)问诊

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比如询问头痛的时间、部位、性质,是刺痛、胀痛还是隐痛,以及诱发和缓解因素等,这些信息对判断病因至关重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如是否爱吃辛辣、是否经常熬夜,也能帮助医生找到疾病根源。

(四)切诊

最常见的是切脉,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手腕部的寸口脉,感受脉象的变化。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多种。浮脉多见于外感表证,轻按就能感觉到;沉脉则需重按才能触及,提示病在里;迟脉表示脉跳缓慢,多为寒证;数脉脉跳较快,多为热证。通过脉象,医生能了解人体气血盛衰、脏腑功能强弱。

中医药是一座蕴含丰富智慧的宝库,从基础理论到诊断方法,再到治疗手段,都展现出独特魅力。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疾病,还能让我们学会日常养生保健,拥抱更健康的生活。

投票
邀请好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