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和烫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正确预防和及时处理可有效减轻伤害。以下从预防、急救、治疗及常见误区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
### **一、预防措施**
#### **1. 家庭环境预防**
- **厨房安全**
- 使用燃气灶时避免衣物靠近火源,锅柄朝内放置以防碰翻。
- 热汤、热油操作时戴隔热手套,远离儿童活动区域。
- **浴室与热水管理**
- 调节热水器温度至50℃以下(儿童用水建议40℃以下),避免直接接触高温水流。
- 先放冷水再加热水,测试水温后再使用。
- **电器安全**
- 电熨斗、电热毯等高温电器使用后及时断电,远离易燃物。
#### **2. 儿童特殊防护**
- **环境隔离**
- 热水壶、饮水机置于儿童无法触及处,餐桌避免使用垂坠桌布(防止拉扯打翻热食)。
- 洗澡时先加冷水,避免儿童误开热水龙头。
- **教育警示**
- 教导儿童识别“高温危险”标志,模拟紧急情况下的呼救方式。
#### **3. 工作场所防护**
- **高温作业**
- 接触熔炉、焊接设备时穿戴防火服、面罩及隔热手套。
- 定期检查设备,避免蒸汽管道泄漏。
- **化学品操作**
- 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需严格按规程操作,配备紧急冲洗设备。
---
### **二、烧伤/烫伤后的急救处理**
遵循 **“冲、脱、泡、盖、送”** 五步原则:
- **冲**:立即用15-25℃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3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化学烧伤需持续冲洗20分钟以上)。
- **脱**:小心剪开并移除衣物,避免撕扯粘连的布料。
- **泡**:疼痛持续者可浸泡于冷水中缓解(避免冰水,以防冻伤)。
- **盖**:用无菌纱布或清洁棉布覆盖伤口,减少感染风险。
- **送**:严重烧伤(面积>手掌大小、深二度及以上)立即送医,途中保持伤者平卧、保暖。
**禁忌事项**:
- 勿涂抹牙膏、酱油、草药等(可能引发感染或干扰医生判断)。
- 勿自行挑破水泡(水泡皮是天然保护层)。
- 大面积烧伤者禁用水冲洗(易导致低体温)。
---
### **三、临床治疗与康复**
#### **1. 伤情分级与处理**
- **一度烧伤**(表皮层):皮肤红肿、疼痛,无水泡。
- 处理:冷敷+外用芦荟胶或烧伤膏,3-7天自愈。
- **浅二度烧伤**(真皮浅层):水泡明显,基底红润,剧痛。
- 处理:消毒后保留水泡,外涂磺胺嘧啶银乳膏,纱布包扎,2周左右愈合。
- **深二度及以上**(真皮深层及以下):创面苍白或焦黑,痛觉迟钝。
- 处理:需清创、植皮手术,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 **2. 医院治疗重点**
- **液体复苏**:大面积烧伤需补液防止休克(按Parkland公式计算补液量)。
- **创面管理**:使用生物敷料、生长因子促进愈合,定期换药。
- **抗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警惕败血症。
#### **3. 康复与疤痕管理**
- **物理治疗**:瘢痕增生期(伤后3-6个月)使用硅胶贴、压力衣抑制增生。
- **功能锻炼**:关节部位烧伤需早期活动防止挛缩。
- **营养支持**:高蛋白、维生素C饮食(如鸡蛋、鱼类、猕猴桃)促进修复。
---
### **四、常见误区纠正**
- **误区1**:“烧伤后应立即冰敷。”
→ 正确: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可导致冻伤,应使用常温冷水。
- **误区2**:“涂香油能止痛消炎。”
→ 正确:油脂类会阻碍散热,加重组织损伤。
- **误区3**:“烧伤后不会感染,无需就医。”
→ 正确:即使小面积烧伤,若出现红肿加剧、渗液需及时就诊。
---
### **五、总结**
预防烧伤/烫伤需从生活细节入手,急救时牢记“降温、保护创面、及时送医”原则。轻度损伤可居家护理,中重度务必专业治疗以避免并发症。康复阶段坚持疤痕管理,最大限度恢复功能与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