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员:首次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哺乳可传播寨卡病毒

时间:2020-05-19 16:12:42来源: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作者:吕美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7日发布消息:该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院重点实验室基于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哺乳传播寨卡病毒。

 timg.jpg

 

       寨卡病毒是一种主要通过蚊虫传播的病毒。人感染后常见症状为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结膜炎等。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爆发,就发现大量婴儿出生时脑发育缺陷。此外,包括巴西在内的几个国家还报告吉兰—巴雷综合征这种可能导致瘫痪和死亡的神经疾患病例急剧增加。

 

       据了解,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伊蚊也传播基孔肯亚热、登革热和黄热病。寨卡病毒还可通过性行为传播。目前已经在血液、尿液、羊膜液,精液,唾液以及脑部和脊髓的体液中发现寨卡病毒。

 

       据悉,寨卡病毒可能对血液安全造成危险。在献血后不久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症状或在献血后14天内被确诊近期感染了寨卡病毒的献血者应向输血服务机构报告这些情况。

 

       近期有临床报道发现,在寨卡病毒感染的母亲乳汁中,可检测出寨卡病毒的病毒基因RNA片段和感染性病毒颗粒。寨卡病毒感染哺乳期母亲后,也有新生儿被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哺乳安全性的担忧。据悉,该研究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哺乳可传播寨卡病毒。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杂志上。

 

       据了解,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自然哺乳的寨卡病毒感染乳鼠模型。在母鼠生产24小时内以寨卡病毒腹腔注射感染母鼠,发现A129母鼠乳汁中都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哺乳后的所有A129乳鼠都被ZIKV感染。

 

       在自然哺乳或人工哺乳的感染模型中,ZIKV首先在乳鼠的肺组织中复制,然后再扩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人类乳汁中含有大量的抗病毒活性成分,有可能抑制ZIKV感染。

 

       为进一步评估ZIKV在乳汁中传播的风险,研究人员又把人类乳汁和ZIKV混合,通过人工哺乳的方式饲喂野生型乳鼠,结果发现人类乳汁具有一定的抗ZIKV活性,但不能阻断ZIKV的传播。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首次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在母乳被寨卡病毒感染后,自然哺乳可能存在感染婴儿的风险。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资讯 >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