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三种多点执业路径

时间:2016-08-14 15:38:50来源:中国医院院长作者:
医师多点执业对打破垄断、做强基层、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医疗网络,皆有重要意义。

 医师多点执业对打破垄断、做强基层、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医疗网络,皆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探索已有多年,体系亦较为完善。美国医生经合法注册,可同时在本州内不同医疗机构中执业;日本允许医生每周安排一个工作日于院外行医;德国则实行巡诊制度,70%以上医生同时服务于两家以上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医生每周4天为公立医院服务,其余时间自行支配。
中国医师多点执业路径有三:一是执行政府的指令任务,如卫生支农、支援社区、对口支援。二是横/纵向医疗合作,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协议组成的联合体内工作。此路径可充分整合医疗资源、方便患者、提高技术,但需医师提前于所在单位备案。三是医师个人受聘多点执业,但需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增加注册的执业地点。目前,中国医师多点执业以前两种类型为主。
以上三种路径,恰好印证了我的多点执业之路。1974〜1978年,我曾参加过河西走廊医疗队和西藏阿里北京医疗队。阿里地区高寒缺氧、杳无人烟,此区域每年的退休医生数量大于新增医生,主要医疗活动依靠政府提供的对口帮扶单位支持,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当地人才。以上因素促使了以执行政府指令任务为路径的医师多点执业,具有长效性。
1993年〜2000年期间,我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工作,创办了医疗界的“黄埔军校”,培训国内心血管专业人才。通过会诊、短期帮扶、手术支持、长期帮扶的形式,到全国各地推广心脏介入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派遣骨干医师到地市级医院定期或长期帮扶。目前,很多县级医院已可独立完成心肌梗死直接介入、先心病手术及射频消融技术等。

2002〜2012年,我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担任心脏中心主任,同时兼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海军总医院、北京军区医院等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及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后又受聘为南京明基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同一时期,我在不同城市、不同机制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此段经历令我感悟到团队培养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有管理流程的优化。如在北京朝阳医院建立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构建心脏中心模式,将技术与管理优化结合的模式留于当地。
2012年,为了探索心脏康复模式,我担任和睦家医院的心肺中心主任。与此同时,我于基层创建了“胡大一心血管病医院”,探索并构建基层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体系。
很多媒体曾将我的职业经历解读为:“医生一小步、医改一大步”。在我看来,医师多点执业的确是医改的一大亮点。在中国,由于中西部及城乡差距均较大,人才缺乏成为基层与民营医院的发展瓶颈,对医师多点执业需求较大。而医师多点执业对打破垄断、做强基层、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医疗网络,皆有重要意义。建立大型公立医院积极支持医师多点执业的动力机制,势在必行。
(本文据作者在“2013年中国医院论坛”发言录音整理,未经作者确认。)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吴菲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圈子 > 意见领袖 > 胡大一